19世纪下半叶,西方军事列强不断在远东扩张,俄国深感威胁加剧,它认为,让中国保持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俄国有好处。于是,俄国便在远东鼓吹俄中利益一致论,沙皇拟对华提出派遣军事顾问和提供军援,其目的是将中国变成俄国战略缓冲和扩大对华影响力。
1858年6月,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大沽,沙俄趁机向大清提出援华建议。俄国国务活动家、外交官和海军上将布加金(Евфимий Путятин)游说清廷,说中国目前内外交困,现有的武器不足以抵御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的进攻,应该赶快更新换代。俄国不仅可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还可派遣军事顾问前往北京。
清廷开始同意了俄国的建议,准备接受俄国向中国无偿提供10000支步枪,50门火炮,以及5名俄国军事顾问。不久,根据中方的要求,俄国枪械和军事物资发到远东中俄边界,再由清廷差人押送北京。1859年初,沙俄还援华军事专家组成立,组长选定为少将师长伊格纳季耶夫(Николай Игнатьев),他出身名门,他受命来北京时,还不满30岁。1860年,他代表俄国政府与清廷签署《北京条约》,可谓功勋卓著,回国后升为俄国国有资产部部长、内务部部长。那时,伊格纳季耶夫还为清军制定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其中包括构建军事要塞和建造兵工厂等。谁知,清军在与英法联军交手时,取得了几次小胜,颇为得意,头脑一热,就给沙皇发函,不仅谢绝了军事顾问团,连俄国已经运到中俄边境的武器装备,也搁置不要了。
这时,伊格纳季耶夫已先行一步到了北京,他闻讯立即展开外交攻势,说服清廷接受俄国军援,加上清廷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处境愈加被动。1861年,清廷最终同意接受俄国军援,至1862年,共有10000支步枪、能装备一个炮连的火炮及弹药、500枚火箭弹和70多箱子弹运抵北京。同时,经过朝廷批准,俄国军事顾问在蒙俄交界的买卖城等地,培训了6名清军军官和60名士兵。但好景不长,1862年1月,俄国军事顾问被叫停工,所培训的官兵悉数应召进京。同年,清廷奉行“独立自主”的国策,自行推动军队改革,组建新军部队,招聘英军教头,直到1895甲午中日黄海开战,中国再没有与俄国谈过军事合作。但俄国并不死心,1893年夏季,俄方邀请北京海军衙门代表,前往考察圣彼得堡海军部和喀琅施塔得军港,向中国代表炫耀其海岸要塞等军事设施,试探中方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