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慈禧太后(或说整个清廷)对北洋水师的战略定位是“看家护院”而从来没有想到要用这支舰队去远洋作战,这种浅尝辄止的妇人心态决定了北洋水师乃至近代中国的屈辱命运。
也正因为战略上不重视,才会有停止购舰、甚至挪用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的愚蠢短视之举,由此酿成了割让大片国土、赔偿上亿两白银的恶果。论理,当时中国的国力,无论财富还是人口较日本十倍不止,但这些资源未能转化为军事能力,结果是丧权辱国、创深痛巨!
当然,甲午之役对中国也并非全为负面效应。许悼云先生曾在《万古江河》中说,“辛亥革命是人心思变的爆发点”,不过这句话用到甲午年似乎更为合适。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的觉醒与奋起,其爆发点并非辛亥而是甲午的战败,之前中国仍是按部就班、固步自封,直到这场惨败,中国人才真正痛醒。
也正因为如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在3年后掀起了一场变法的热潮,尽管这一历史进程被无情打断并引发了庚子年的巨祸,但中国走向并融入世界的脚步并未因此而止步。庚子年后,清廷大力推行新政,继而宣布预备立宪,这一切努力虽然夹杂私心,但毕竟让中国放眼海外,并踏上了近代化的历程。
也就在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宣布重建海军并先后购入4艘最新的巡洋舰。按海军大臣、贝勒载洵的计划,清末海军将在7年内添置头等战舰8艘、各型巡洋舰20余艘,势头直追日本舰队。可惜的是,这一规模宏大的计划最终被辛亥年的隆隆炮声所打断。
帝国崩溃之前,“海圻”号的出访大概是中国海军最后的亮点。也就在辛亥那年,这艘国内最好的军舰奉命前往英国参加新国王乔治五世的加冕仪式。途中,墨西哥爆发排华暴乱,300余名华人被害,并波及古巴等国家。
外交受挫之余,“海圻”号迅速赶往南美护侨。在其森严炮口下,墨西哥政府不得不赔礼道歉,并答应惩办凶手、赔偿损失。这无疑是晚清外交中一场难得的胜利,值得后人敬仰与深思。(节选自金满楼《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