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历史 >

甲午战争失败因为军备竞赛:被打败的为什么都是富国?

来源:小编整理2016-09-01 11:40作者:陈亮

甲午战争

  在这之后的关键几年中,由于日本采购(及自身建造)的军舰都是最新、最快的,火力也今非昔比。如此,日本舰队在甲午战前已超越北洋水师,而同时期清廷停止购舰之举,无异于挖坑自埋,悔所不及。

  清廷海军建设为何会出现“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决策层(尤以慈禧太后及李鸿章为主)对北洋水师定位失误,这是最为致命而无可挽回的。

  按李鸿章的意见,中国海疆可分为三部分:“直隶之大沽、北圹、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损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甲午战争

  换言之,北洋水师的主要用途是扼守渤海通路,拱卫京畿重地,其目标是“守海口、保津沽、卫京师”,朝廷安危,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曾提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大体而言,李鸿章的海防格局观还是“固守海口”的保守战略,并没有比魏源进步多少。正如其三个时期的代表言论:

  海防初起时,“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北洋水师成军后,“无事时扬威海上,有警仍可收进海口,以守为战;”甲午战争爆发前,其仍认为,“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勃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甲午战争

  反观日本这边,其维新之初即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为立国目标,海军发展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要任务。从这一层面上说,日本从一开始就以谋取海外利益为目标,并以中国为“第一假想敌国”。

  这种外向型、进攻型的海防战略不仅决定了甲午战争的结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国运。由此,日本在海外屡屡制造事端,从琉球到台湾,从朝鲜到甲午战争,无一不来自这一思路。

  十九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其主流是以武力开拓市场甚至强占殖民地,清廷昧于世界大势,坐视邻国以侵略性的姿态突然崛起,这无疑是为后来的半个世纪埋下了祸根。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