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历史 >

揭秘中国自古历代变法为什么大多并不成功

来源:小编整理2016-08-05 09:25作者:陈亮

  (三)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历时二百六十七年的大王朝,其中期明显,问题突出。然而,跟唐、宋、明不同,清朝没搞大规模的中期变法,而是持之以恒地做了“微调”,但效果却相对好得多。

  其实,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王朝的中期都没有面临像清朝那样严峻的局面。乾隆以后,国势衰颓,在下坡路上飞奔,到了嘉庆初年,土地集中、经济危机、吏治腐败、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等问题集中爆发,统治者焦头烂额,应接不暇。然而,这不过是历代王朝中期的普遍性问题,嘉庆皇帝还面临着中华民族立国五千年来史无前例的难题——人口爆炸。

  就中国历代的人口而论,清朝最多;就有清一代的人口而论,嘉庆朝是一个高点,人口迅速突破三亿,向四亿迈进,称之为人口爆炸毫不为过。当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人满为患,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锐,劳动力出现了剩余,由此造成了粮食供应的危机,饥饿的阴影笼罩着人民的生活,社会矛盾随时可能激化。清政府鼓励垦荒、推广高产作物、严禁酿酒、限制经济作物的种植,但土地面积无法扩大,人口增殖的势头得不到遏制,这些举措都是治标不治本。

  到了道光皇帝执政时期,人口终于突破了四亿,问题更为严峻,同时,另一个史无前例的难题凸现出来——毒品泛滥。原来,从嘉庆以来,英国向中国大规模地走私鸦片,至道光中叶,输入量达到年四万箱(每箱120斤)。这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经济危机;为了走私毒品,毒枭向清政府官员行贿,又腐蚀了国家机器;鸦片还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怎么办?严禁无效,屡禁不止,任其蔓延将导致国家的衰亡,君臣在困顿中一筹莫展。而他们并不知道,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敌——英吉利已经站到了家门口,即将发动侵略战争。什么叫雪上加霜?哪个朝代遇到过这样险恶的环境?

王安石变法

  不得不承认,嘉庆、道光以及此后的清朝皇帝创造了一个奇迹——当这个王朝已经注定了衰亡命运的情况下,他们硬是把这个王朝的生命周期延长至了1911年,此间,清朝多次起死回生,长期衰而不亡,这不是一个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面对严峻的形势,嘉庆、道光两代君主没有效法前代王朝,搞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而是把求真务实当成为政之道,推行了一系列的“实政”举措。据《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帝曾说:“皇考实心实政,天下臣民所共见”, “朕御极以来,用人行政,总求一实字。” 要求各级官员事事核实、剔弊厘奸、破除情面、推行实政,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其一,皇帝以身作则,勤政图治。不分春夏秋冬,不论雨雪风霜,每天清晨按时开早朝,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召见大臣,批答奏章,日以继夜。比如,嘉庆十三年五月初五,嘉庆帝上朝,部院大臣谁都表示没有公事上奏。嘉庆帝十分奇怪,突然,他想起来了,今天是端午节,立即表示端午节不比新年,是个一般性的节日,应该照常办公,并让军机大臣下发上谕,向各级官员申明这一点。还有一次,嘉庆帝到景山祭祀,回来已经是下午了。考虑到皇帝奔波劳苦,天气又热,候见的大臣就回家了,呈上的文件也撤回去了。嘉庆帝得知此事,十分生气,将一些大臣交部议处。

  其二,坚持恤民的原则。遇到水旱灾荒,能及时救济,并能豁免灾区的钱粮,遇到国家庆典,也能想着给老百姓一些实惠。比如,嘉庆二十四年,因为皇帝六十大寿,决定豁免天下拖欠的钱粮。国家不富裕,勉强举行一次,各地为豁免的比例争吵,互相指责。嘉庆帝知道后,批了八个字:“损上益下,朕之愿也。” 意思是不跟地方计较,国家受点儿损失,老百姓得些实惠,我愿意!就照原来上报的数字蠲免。

  嘉庆、道光两代君主都严格限制地方官进贡,嘉庆帝规定地方官只能进贡土特产,比如水果、茶叶、药材等。道光帝干脆连土特产也不让进贡。地方官劝他说这些土特产非珠玉可比,原不值多少钱。道光帝说:一点一滴,都是民脂民膏,省一点儿,百姓就少受一点儿负担。而且,不远千里,送到北京,运费太贵,浪费更大,暴殄天物,想想都心疼。

  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说:“朕所宝者,惟在时和年丰,民安物阜。一切耳目玩好之物,素性实所鄙弃。” 道光帝更是引用古代圣贤的话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百姓富足,我皇帝能穷吗?百姓贫穷,我皇帝能富吗?一位帝王能有如此境界实在难得。

  其三,厉行节俭。希望以此带动官场风气、社会风气的转变。嘉道两代君主都很节俭,比如,嘉庆帝修陵寝,考虑到南方采办楠木花费太大,也很扰民,指示使用北方常见的红松。道光帝更是节俭得出格,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御膳不超过四样菜肴,嫔妃除了年节以外,不得穿锦绣的衣服,不得吃肉,不许使用化妆品,其生活水准恐怕不及富商大贾的排场。

  其四,适度变法。比如开始转变国策,更信用汉族官僚。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对汉族士大夫不乏戒心。从嘉庆朝起,对此有所调整,这既扩大了统治基础,也让陶澍、林则徐这样的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对王朝渡过难关作用不小。再比如搞局部的经济改革,如海运漕粮、盐法改革、允许开矿等,都收到了实效。

王安石变法

  其五,严格执法,惩贪奖廉,约束亲贵等。比如广兴本是嘉庆帝的亲信,但因贪赃枉法被执行了死刑。豫亲王强奸使女,被道光帝处以终身监禁的刑罚。同时,提拔了不少操守清廉、明达干练的官员。据史书记载,此间的社会、官场风气较为简朴,跟很多王朝比较起来,官员大多能兢兢业业,积极工作,很少攀比服饰车马,偶尔酒席宴请,并不奢华;官僚子弟、王公贵族也较为收敛。

  读者可能会问:嘉庆、道光两代君主的这些举措足以扭转王朝没落的大趋势吗?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举措不足以使一个没落的王朝的命运出现根本性的转机,但是,他们把传统体制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更重要的是使得王朝的威信未倒,人心未散。当道光王朝落幕,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的时候,士大夫阶层没有赞助太平军,而是与清王朝站到一起;当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然后挥军北伐的时候,北方的老百姓没有热烈地迎接太平军的到来,他们至少在清军和太平军之间采取了中立立场;而汉族士大夫的代表曾国藩异军突起,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此后,由于人口压力、吏治腐败、财富不均等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所以,清朝走出了衰落的难关,迎来了一个枯木逢春的“中兴”的时代,这真是中国王朝盛衰周期中的一个奇迹!

  总之,变法是不得已的举动,尤其是到了王朝的中期、晚期,如果大举变法,其力度、深度很难把握,一旦矛盾激化,危机爆发,可能难以收拾。由此看来,清朝中期的统治者推行实政、关注民生、以身作则、抓住机遇、适当改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

  创业维艰,守成亦难,处于中期的皇帝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他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结果利弊交织,成败互见,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此外,历代皇帝还有一个耗费行政成本较大的举措,虽不能说完全徒劳无益,却事倍功半,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其中有哪些是非纷扰呢?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