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光临坏男人网站,请按CTRL+D收藏网站
热点推荐:
当前位置:坏男人网 > 婚姻家庭 >
热门搜索:

福建一考生连续参加6年高考 称非清华北大不上

来源:www.94hnr.com | 2012-07-03 | 人气:

非清华北大不上

  理科674分,全省100名以内。拿到这样的成绩,家住福建省仙游县一个自然村的22岁的考生小柯笑了。“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为了这个能上清华北大的高分,他已经参加了6年高考。北京大学医学部负责福建招生的老师告诉记者,凭这个分数,小柯很有希望被录取。

  “非北大清华不上”并非是故作豪迈的慷慨激昂之语,而是卧薪尝胆的破釜沉舟之举。早在2002年,北京海定区一所补习学校里就开办了“清华北大预科班”,云集了400人左右的“高分落榜生”。在追求名校的道路上,既不缺乏“先行者”,也不缺乏“后来人”。

  北大也好,清华也罢,作为著名的高等学府,早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再偏远落后的地区,再圆滑世故的商人,也逃脱不了其符号影响。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和生源下降,大学梦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吸引力,取而代之的“名校情结”渐渐施展着魅力。对于小柯这样的复读生来说,并不是没有机会上好大学,而是在争取一个进入顶级名校的机会,为何?

  有一则新闻特别值得品味。近日,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毕业典礼上叮嘱毕业生:在中国,“名校毕业”是很好的象征资本,对你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这也是很多人拼命考名校的原因;但这不必挂在嘴,别动不动说“我们北大”。说者循循善诱,听者心领神会,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却徒增了“嫉妒羡慕恨”的挫败感。

  当“血统论”和“出身论”勾肩搭背,当“学历查三代”和“大树底下好乘凉”相伴而行,“名校情结”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在“退而求其次”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矛盾交锋之中,有一些人进行了“次优选择”,另一些人却“不识时务”地坚持“一路向北”,成为“执着的理想主义者”。

  当理想的阳光照进现实,“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的小柯,终于可以放松地一笑了。作为一个“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寒门出贵子”的励志佳话,小柯在照亮一些人希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些人的质疑。公众的纠结点,显然并不在于“名校情结”本身,而是在于小柯为此支付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六次高考,六年青春时光,即使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也“不为所动”?

  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理当尊重所有为描绘佳话而不断勾勒的人们。在一些现实障碍短期内难以彻底清除的前提下,从自己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实现阶层跨越和社会流动,不论古今中外,都是励志佳话的要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北大清华不上”并没有道德原罪。

    标签:非清华北大不上 最新坏男人资讯请订阅:订阅到QQ邮箱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用,分享给我的小伙伴们....

    相关资讯

    精彩推荐

    新闻

    奇闻

    情感

    生活

    编辑推荐

    随机推荐

    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订阅到邮箱
    CopyRight © 201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086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