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援建四川绵阳民族中学不满一年之后,这所象征港胞爱心的援建学校便被无情拆除。其中细节其实不必赘述,因为一个不可辩解的事实是,一个事关民族希望和未来的学校,确确实实、明明白白让位了能给绵阳市政府带来巨大商业回报的广场和酒店。对于香港收回捐款的决定,个人表示赞同,更认为香港收回捐款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当具有中国特色式的拆迁发展模式被放到聚光灯下,是如此的刺眼,事后的任何借口都改变不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先斩后奏,没有什么不可以为利益让路。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宣传标语,尽管,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比较反对这种“运动式”宣传口号的泛滥,因为标准的宣传意味着思想的统一和行为的一体化,而这种集体意志的同一化又往往会抹杀了个性。但在今天当我想起这句标语,心里涌现的竟然更多的是悲凉!
什么是学校,又什么是教育?《孟子·尽心上》有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而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但如今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援建的学校被“最后一批金铺”所替代,在各地,类似的情况每天都在上演,似乎金贵的地段理应属于富人,只要不幸被看上,就只能沦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公立学校自不在话下,即使涉及公民私产,也会以公共利益为由被想方设法夺去,乖乖给财大气粗的开发商奉上。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尖锐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香港决定收回捐款不是作秀而是警醒!如果内地能对港府拟收回相关拨款之举予以借鉴与仿效,并作出相关制度安排,结果或许不仅有利于社会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与捐款人权利维护,有利于相关规划科学水平的提高,并且还能有利于对公权力的制约,可以说有一举多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