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艺术杀手”乾隆,乾隆一声令下,也造出来了精品瓷器,是啥样呢?一个字:俗,两个字:太俗。大哥,你能稍微上点档次不?能不能别那么暴发户土财主?这就叫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
当然,除了皇帝的艺术水平不一样,两者诞生的环境是另一个差别巨大的原因:被业内称为陶瓷“历史高峰”的宋代,它的根基是:百花齐放。就如在《清明上河图》系列第四篇中我们提到的,在宋代流动自由而鼓励商业的环境下,全民经商的氛围带来手工业产品的的大发展。陶瓷业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兴旺的发展起来。
有统计,1949年后全国发掘的古代窑址遍布19省市自治区170县,其中隋7省10县,唐12省50县,宋19省130县,超过10000座。遍布在全国各地的10000多座瓷窑,又各自发展,形成了宋代的七大窑系。
七大窑系,各有绝活。
定窑系的白瓷、建窑的黑瓷、钧窑系的颜色釉、磁州窑系的釉下彩瓷、龙泉窑系的青瓷、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耀州窑系的刻划花青瓷,各家各擅胜场,满足了民间多种多样的需求。
在相互竞争中,瓷器制作的技术水平也水涨船高。最终形成了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其中汝、官是官窑,其他三个都是民窑。而官窑的工匠还是来自民窑。
但元之后就不同了,陶瓷技术发展得更高了,但明清各地民窑逐渐衰落,只有景德镇御窑厂的高手工匠被皇家垄断,形成了景德镇官窑一枝独秀的局面。为了维持官窑的优越地位,当时政府还限制民窑使用特定原材料和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