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民造反这个问题,崇祯犯了在辽东问题上的相同错误,因为各类政策的失当,导致原本局限于一地的战争,演变成蔓延全国的战火。
在崇祯元年陕西动乱初起时,在如何对待的问题上,明王朝就意见不一。起初地方官为逃避责任,对造反真相大力隐瞒,总幻想着来年天灾过了,农民自然偃旗息鼓。但天灾却年年持续。到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已经大乱四起,主要的农民军势力多达十多股,总数三十多万人。这时候的明王朝刚刚经历过北京保卫战,京城周围正满目疮痍,自然不愿再启战端,所以“主抚”派占据上风。一直主张招抚农民军的御史杨鹤被任命为陕西三边总督,赶赴陕西平乱。
杨鹤是个好官,在崇祯元年(1628年)动乱初起时,他就提出“元气”说,认为老百姓是国家元气,不能轻易杀戮。之前在官场上,他也“有清明”,是腐败官场上难得的廉洁人物。可应对这样的事件,仅廉洁明显不够,杨鹤很认真,对农民军采取宽容政策,禁止官军任意杀戮,而且也很勇敢,多次不顾危险单独进入农民军大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更铁面无私,杀掉了陕西当地一批颇有民愤的官员。
忙活到崇祯四年(1631年)初,陕西境内十多路农民军尽数接受招抚,共招降农民军十多万人,看似成绩不错,但多表面文章,杨鹤的方式,基本是“求人投降”,只要对方肯投诚,什么条件都答应,甚至允诺农民军可以保留军队武装,留在原地驻扎,这样的做法,显然治标不治本。
要招抚,就要给钱,崇祯先后拨给杨鹤十五万白银,看似不少,但分摊到每个农民军手里,也不过半两白银。何况,各路农民军虽接受招安,但实力并未受损,一旦杨鹤的钱花完,大灾又不停,重新造反是迟早的。到崇祯四年八月,各路反军纷纷撕毁合约,再扯反旗,明朝的十五万两白银打了水漂,杨鹤本人被充军流放。
招抚不行,就剿灭,这时候的主角,变成了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福建南安人,杨鹤招抚陕西的时候,他是陕西参议,对杨鹤的招抚主张,他向来坚决反对,战事重起后,陕西当地大溃,官员纷纷逃命。洪承畴非但不跑,反而自己临时招募了一支千人民团,奔赴平乱前线。他的第一仗是在陕西韩城,击溃了攻打韩城的王左贵部,李自成此时正是王左贵部的前锋将军。这一仗王左贵败的很惨,其部队几乎被打散。李自成也因此与王左贵走散,之后一段时间,他只是陕西当地的一股散兵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