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历史 >

章太炎:从反儒到护儒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来源:小编整理2016-09-09 11:53作者:陈亮

  未完成的“创造性转换”

  1916月6月,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去世,借袁世凯之力推行的孔教运动也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孔教与帝制, 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当人们形成这样的观念,这场运动便走到了尽头。

  但是,这并没有打击章太炎等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信念,相反,晚年的章太炎在苏州成立“国学会”,后又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开设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等课程,不遗余力地呼吁尊孔读经

  这时的章太炎,就特别强调孔子与儒学的文化意义,他曾剖白他提倡“国粹”的目的所在:

  “今者新奇之说,流为格言,日驱人于顽间而不返者,曰:‘发展个性也。’曰:‘打倒偶像也。’发展个性,则所趣止于声色货利,而礼义廉耻一切可以不顾。打倒偶像者,凡一切有名无形者,皆以偶像观之,若国家,若政治,若法律,若道德,无往而非偶像者,亦无往而不可打倒者。洵若是,则于禽兽奚择焉?世以是乱,国以是危,而种族亦将以是而灭亡矣。”

章太炎

  显然,章太炎的心中,传统文化中的“义”,在一个重“利”的社会中是多么重要——脱离了政治的因素,文化的部分从儒学的藩篱中挣脱出来,使得儒学更加具有了近代的意义,而不再是阐释统治思想,或者是为礼教背书。

  严复同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是对德性生活的极端重视,而儒家的学说尤其如此。他承认西方文化长于智性的发扬,故自然科学最见发达,而中国文化却以道德之教为深邃。他指出:“中国旧学,德育为多,故其书为德育所必用”。

  辜鸿铭则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人们不得不利用物质力量来压抑和克制其内心的情欲,这样,原始人群就不得不受制于纯粹的物质力。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发现,在征服和控制人类情欲方面,还有一种比物质力更加强大和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

  在这方面,中国的儒家学说所塑造的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的道德精神,正好为迷惘的西方人指引了方向。“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编者按)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这批早年“先进”,晚年“保守”的知识分子,既承认西学东渐之大势,又从西学东渐中痛感传统文化之不可或缺,于是融汇中西、实现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成了他们晚年致力的事业。辜鸿铭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的经典翻译到国外,严复晚年将精力大部分用来研究《庄子》,他曾说:“庄生在古,则言仁义,使生今日,则当言平等、自由、博爱、民权诸学说矣。”而晚年章太炎,也从为“学问而学问”抽身出来,强调学问的“致用”,希望人们从经史中能吸取修己治人之法。

  这种“创造性转换”的尝试,也不免影响到了后世的学人和执政者。我们将在后面的篇章继续讲述。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