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仿佛已经成为中国的最热话题,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资源重组,改善产能过剩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却认为我们似乎忽略了劳动力创新的重要性,依靠劳动者对自主支配工作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所激发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能够为国家带来繁荣。
在费尔普斯看来,一味追求美好生活的欧洲人已经丧失了创新的能力。中国应当避免走欧洲国家错误的路线,采用满足效率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而忽视“做事情”的重要性。当下对于中国是良好的机遇,美国的创新能力持续下降,欧洲四国已成江郎才尽之势。若能抓住创新的机遇,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创新的主要来源——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越。
为什么工作待遇最好的欧洲人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导致效率优先的欧洲国家丧失了创新的活力?为什么哲学家眼中的“美好生活”其实是经济学概念?经济发展的正确模式应当是怎样的?未来十年内,中国经济繁荣的动力是什么?中国真的有可能取代美国么?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繁荣》一书的作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在为腾讯财经“原子智库”撰写的独家稿件中,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辩证与思考。
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繁荣》一书作者
以下为文章全文编译》》》
原文标题:两种经济生活
今年国家经济政策领域中,讨论的重点一直围绕着资源转移:从投资转向消费,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从私有领域转向公共领域。
令我吃惊的是,国家只是一味地呼吁改善混合输出产量,但却忽略了劳动力。然而在中国,考虑提升工作经验的时机可能到了。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再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这些经济学家都曾强调过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好与不好的工作经历都同样重要。
目前,对中国来说,资源重组还不是必须要做的。资源最优配置(其中效率占一部分)对于良好的经济来说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的确,一门心思专注于资源配置会阻碍经济发展:国家如果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此前一直忽视的消费的可能性上,就可能会在其他良好经济所需的政策举措上分心。然而,世界上还存在一种相反的观点,优化配置(机构运行良好所必需的)中如果伴随对所需的教育的投资,那么对良好的经济是足够的。这一点在欧洲大陆表现尤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意大利人、德国人和法国人每年用较少的时间工作但取得出色成绩的原因。这也是欧洲每小时生产率和计时工资水平一直非常高,且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的原因。
然而,欧洲大陆人似乎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有些事实可以间接证明这一点,欧洲人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创纪录的假期,而且参与的工作相对较少。同时,工作满意度的数据也可直接证明这一点。在众多西方国家中,家庭调查报告中显示,对工作满意度最低的就是生活在欧洲大陆的人们。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令我们意外。通常,欧洲大陆的企业都不愿参与新的刺激与挑战:早在数十年前,欧洲几个曾经生机勃勃的经济体现在几乎都已经丧失创新活力了。
从那些经济体当前如此惨淡的业绩中可以合理地推测出,中国和其它国家都一定要避免类似的错误——采用满足于效率的模式,例如欧洲大陆经济模式。但是,正确的模式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