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款快速而智能的免费气候数据检索服务,FetchClimate可以在任何网格分辨率下检索任何年份跨度、任何日期、甚至任何小时内精确的气候变化信息。Mataki则可以研发新设备,记录野生动物的行为方式。作为该研究团队的创始成员之一,卢卡斯-乔帕博士承认,将各个传统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整合为一个大团队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语言、术语、科研动机等各方面的大相径庭都将成为阻碍。但是,他仍然坚信,这个研究团队的整合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
乔帕博士解释说:“目前,我们亟需应对的对话问题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的监控,跟踪具有高商业价值的物种,在线侦获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在过去的十年间,人类不断运用科技正向影响着自然,持续对有价值的自然资产,如自然保护区和犀牛,进行着监控。我们正在创造一种强有力的信息联结。”
当然,自然并非只有如同小狗和瀑布般温柔美丽的一面,在科技的帮助下,人类得以应对自然残忍的一面。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带井号标记的微博和带地理标记的Instagram照片,已成为人们实时共享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在2011年日本海啸中,谷歌公司的Person Finder成为人们寻亲团圆的好帮手。联邦应急管理署应用软件有助于受灾地区众包灾区救援物资。让我们来看一看“绿色城市”设计。想像一下,高楼大厦变身为垂直农场,庄稼铺满屋顶和四壁;备用录像被用作培植水藻类生物燃料;树木变成街灯,全身散发着生物发光基因的魅力。即使备受针砭,伦敦的花园桥工程仍然代表了人类开创城市-乡村混合景色的第一步。到2050年,地球将再增加25亿人口,绿色城市规划将迫在眉睫。
很明显,科技与自然大范围合作的消息的确振奋人心,但是我们如何在二者之间的拔河之争中平衡其利害冲突呢?鉴于数字化平台让人上瘾的特性,波特所称的“科技使人习惯于室内生活”论述的确难以令人辩驳。当我们在进行户外探险时,即便是悠闲自得的乡野闲逛,我们做的最多的也是沉溺于移动电话和可穿戴设备中不能自拔。
科技是一种“自然之力”
事实上,软件生态系统目前正在兴起,旨在帮助我们爱上并学着欣赏户外生活,如Leafsnap UK软件,该软件在树叶上应用了面部识别技术,帮助使用者区分辨别156种树木种类。还有一些注意力训练软件,可帮助我们建立与自然环境的联结。借助科技力量,我们可以更加有力地实现与自然的对话。汽车共享软件与家庭能量监测设备只是一个开端。乔帕目前正在研发一种计算程序,可“激励平民科学家到处收集具备高价值的物种观察记录。”
乔帕表示:“科技并不是解决当下所有对话问题的方法,但是它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工具。我们要学会利用科技,并发挥其潜能。”尽管“火星1号”小组正大力推进移民计划,但人类很难在不久的将来找到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更不用说如地球般美丽宜居。
科学家凯文-凯利认为,科技是一种“自然之力”,它与其它物种一样,有其自然的进化法则。或许他是正确的。或许,自然跟人类一样,是一种神奇的科技。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再视科技与自然为对手,要引导它们联结起来,舞出和谐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