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永远是科技的一部分
各种姿势的自拍照掩盖了黄昏薄暮的美景。加纳湿地每年都会在游客离开后,堆满成千上万吨有毒的“电子垃圾”。在牛津词典中,诸如“橡子”、“蝰蛇”和“柳树”等词语已然让路给了“宽带”、“模拟”和“剪切粘贴”。在抱怨野外游玩盛地遍布WIFI的同时,我们宣称上网权应列为基本人权。在对偷猎行为无比痛恨绝望的同时,我们利用社交媒体帮助犯罪分子追捕珍稀动物。在梦想着去马尔代夫群岛上休闲度假的同时,我们又想着最好能搭乘廉价航班抵达目的地。
难怪,人类是如此的自相矛盾。科学哲学家克里斯托夫-波特在他的新书《如何成为一个人》中写道:“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永远只是科技的一部分。”从现代人类掌握钻木取火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走上了一条统治全球的不归路。如今,从炊具到虚拟现实头戴设备,人类借助科技的神奇力量,成为这个混沌星球上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并不断开创如同人脑一般“自然”的新发明。
于是,我们常发现自己陷于岩石与聚友网之间进退两难;我们为一些经济政治问题,牺牲了自己的自然休息地;那些令世界变得多姿多彩的科学发明,却让我们逐渐疏远这个世界。科技与自然,永远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着对方。
科技的自然灵感
在仿生学领域,自然设计元素和程序常被用作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具的模型。魔术贴就是一个著名的范例。魔术贴是瑞士工程师乔治-德-麦斯他勒在1941年发明的。一次打猎回来,他发现针尾草粘在自己的衣服上。他用显微镜观察后发现,针尾草的果实有一种勾状结构,可以粘附到织物上. 于是他就想到用勾子固定毛面。科学家模仿蜘蛛网的结构原型,发明了新生儿医用胶布;模仿病毒传播,创造出可将药物直接输入癌细胞的自组装纳米粒;模拟蝴蝶翅膀在亮光中闪烁,发明了高效、反光的彩色电子阅读器屏幕。
过去十年,科技通过人类的能力监控并正向影响着自然。科技的运用支撑着人与自然的对话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为自然而生的科技”是伦敦大学伦敦动物学会与微软研究团队共同的独特话题,旨在合科技人员与动物学家之力,“快速提高人类与自然的全球对话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