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探索发现 >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及与德军美军的差距,日本陆军现行编制

来源:小编整理2011-11-27 10:51作者:admin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及与德军美军的差距,日本陆军现行编制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人员武器装备编制    

     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及与德军美军的差距,日本陆军现行编制
 

战力不同的五类师团 

第一等师团  

     自明治维新(1868年)起,日本开始大力学习西方。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6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番号从第一至第六。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甲午战争前成立的这7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第二等师团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七至第十八师团。占领朝鲜后为镇压当地人民反抗又建立了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4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17个,这些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第三等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17个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这些新建的番号一零零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一零一师团、第一一四师团分别由第一师团、第十四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第四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出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番号以二十打头的新建师团和番号在三十至五十之间的“治安师团”、番号在五十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番号从二十一至五十七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第五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番号大都在六十至一零零和一二零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等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

日军师团的年龄与战斗精神 

    

   日军战斗力最凶悍的部队,主要由年轻现役士兵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和部分第四等师团。

    日军师团的不同组建方式,表现为不同部队年龄构成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战斗精神。从甲午战争直至战败投降前,严格受官方管制的日本新闻报道描绘其官兵负伤濒死时,都按一个套路称他们最后高呼“天皇陛下万岁!”战后日本历史学家说这是胡扯,是欺骗性的鼓动,而一些在战时治疗过成千上万伤兵的军医回忆情况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万岁”的,大多是军官和18-20多岁的未婚青年士兵;战争后期补充到军队中16-17岁的“少年兵”,临死前一般喊的是“妈妈”;战时动员的三、四十岁的预备役兵和“国民兵”,伤重垂危时差不多都喃喃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 

    根据一些抗日老战士的说法,开始俘虏的少量日军以30岁的预备役兵居多,年轻的日军负伤被捉后也往往自杀。在战争后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补充兵容易,其战斗力和顽抗性都差。一些当年的日军官兵和日本历史学家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从双方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可看出一个共同点,日军战斗力最凶悍的部队,还是主要由年轻现役士兵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和部分第四等师团。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讲述1938年“武汉攻略”时,印象最差的也是由30多岁的预备役兵组成的“特设师团”(番号一零零以后)。他说陪同皇族视察时,如其对防毒面具因不认真保管而大量损坏(这也不打自招地说明日军经常滥放毒气)。冈村最感惊异的,是听说从东京征集的一零一师团的预备役兵中有浅草地方的流氓头子,其中队长对他居然也像下人般打洗脚水!由日军头等部队第一、第六师团的预备役官兵组建起来的第一零一、第一零六师团,在进攻武汉的各师团中战斗力最差。国民党军将领薛岳将军取得的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突出的一次胜仗,对手恰是第一零六师团。由复员多年的官兵再征集组建的日军预备役师团战斗力最差,重要原因是成员已拖家带口,不象年轻士兵那样愿意“到靖国神社相会”。日军又实行地域征集制,复员官兵长年一处生活,常有预备役军官是雇员,预备役士兵是社长的情况。重新征集后自然不敢实行常设师团或新部队那样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据原国民党将领(地下共产党员)郭汝槐回忆,他在日本参观过预备役部队演习时便发现,“胡子兵”对长官很随便,远不象常备部队那样等级森严。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