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方面
有人从心理学方面做过聊天技巧方面的归纳,在这里可做一下总结:
1.金字塔模式的展开
心理学实验证明(看不见的黑猩猩实验):人的注意力在横向维度是有限的,纵向维度上是分散的。讲述过程越久,让受众感到烦躁的可能越大,那么有效信息就得不到更好的传递。
所以,如果想要告诉一个人的观点,最好是尽快告诉他结论,而不是论证过程。就像你要请假,但是你说“老板,我最近心情有点不好,前几天跟男朋友分手了,自己的手搬东西的时候扭到了,这几天一直失眠,精神状态有些恍惚,可能工作效率比较低,所以我想请几天假。”感觉更像发牢骚。你可以换一种说法就是:“老板,我需要请假,因为……”这样的话,你老板在一开始就知道你的目的,反而能够更加集中精神听你讲的话,那样自己的成功率也会高一些。
而最行之有效的模式是金字塔模式,就像我们高中老师经常提醒我们的:每段第一句尽可能强调一些段落大意。同样的,说话也是如此。人对有规律、有层次感的东西更喜欢,更能接受一些,因为规律和层次可以减少我们在认知上需要的能耗。
尽可能第一句话阐明你的目的和观点,那样对方也能够被你的观点而聚焦,对后面的内容会在你给的前提去定向思考,提高信息转化。
2.增加故事的生动性
相对于抽象、平淡的信息,具体、生动的信息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认同生动具体的信息以及作用。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多组分的,其中一部分是原始进化的遗留(爬虫脑),我们的分析能力是在大脑皮层,而爬虫脑对能看到的事物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受到可视化的信息影响。
比如“我和我的老婆走在大街上”与“我和我的长发,长腿老婆,手牵着手,悠闲的走在华盛顿大街上”,虽然多了几个字,但是后者我们还是有非常不自觉的代入感,有一些适当地脑补,后者更为可视化,让我们觉得更加真实。所以,也可以适当的增加自己要讲的故事或场景的细节。
当然,在营销上也经常运用这种心理效应。比如说彩票,它从来不是强调中奖率,而是经常炒作隔壁老王去领500万大奖,大肆宣传的是故事而非数据。如果告诉我们数据,那么很遗憾,我们投资的是一个负盈率达70%的产品。
3.转化视角
讨论是为了促进进步,是要走在一起解决问题的。所以讨论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弱化对立立场。至于怎么弱化呢,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共情,知道对方的利益点。学会考虑,对方之所以是这个观点是因为什么?因为文化,还是因为我让他感觉自己笨,还是因为知识面不够宽考虑不到这些要素,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缺乏说服力?
尽可能将视角转化到对方的身上,找到对方“为什么不听你的原因”,也避免了自我服务偏差、验证性偏差等心理盲区。从而更好的讨论和说服。
4.先破后立
心理学上有一个信念固着的现象。人们一旦对某些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他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总感觉股市牛市快到了的原因。如果你一开始就着急着将对方说服,那么往往就会激发他的认知反抗系统,产生极化效应,只能让对方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双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讨论,而是为了不让对方说服。
所以,尽可能采用温和的方式去说法,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对方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是慢慢地引导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因为错误是对方发现的,对方反而能够获得一定成就感,也不会因此而产生认知不协调。更容易走出牛角尖来。
5.运用“熟悉+陌生”模式
用熟悉的知识和场景讲解是为了增加好感,陌生是为了构建冲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方式,都是构建在已有的认知上的,我们都倾向于理解我们能够理解的事物。因此,以熟悉的事物作为我们讲解过程的载体,很容易带给他人熟悉感和认知上的亲切感。
但是熟悉的事物也往往被大脑自动过滤掉,所以,我们也需要在熟悉的场景和知识,适当的进行重新组合和内容的添加,激发对方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广告代言人是非常普通的小人物或者超市与家庭聚餐的场景,同时添加自己广告的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受众的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