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上,皇族、贵族成员政变上位,远比农民起义推翻当朝上位的次数,多得多。政变后改朝换代的,是如此;政变后继续这个王朝名号但已改变朝政方向的,也是如此。这里用晚清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为例,来说明这个史实。
1861年咸丰皇帝临死之时,为了儿皇帝(六岁)皇权的延续,留下了“八大臣辅政”和两宫太后盖印的政权框架。在这个政权框架中,基于封建社会普众性的女人受歧视地位,咸丰皇帝是根本不会考虑到给予两位太后任何政治权力的。况且,八位辅政大臣又是名正言顺的皇族亲贵。
但在这样的权力框架中,咸丰皇帝排挤了他的异母(父皇妃所生)亲弟弟恭亲王奕?的权力(这是咸丰皇帝本人与恭亲王之间矛盾的遗案)。而这位恭亲王,在“名正言顺”王道传统观念中,权力名号又显然比那八位辅政亲贵要高出一筹。无数晚清史学者揭示:这是咸丰皇帝临死所建立的权力框架的一个纰漏。
正是这个纰漏,在与八大臣的权力决定权争夺相处的过程中,被两位皇太后捕捉到了。这两位太后(主要是西太后慈禧)便联合恭亲王,一举发动政变,推翻了先皇留下的“八大王辅政”制度(三位主要亲贵人头落地,和遍及性的“树倒猢狲散”),实施“垂帘听政”制度。这便是载入史册的晚清辛酉政变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