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历史 >

揭秘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写下的血泪家书!

来源:小编整理2016-08-22 08:38作者:陈亮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一首《春望》诗,其中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明代诗人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一诗中也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家书,就是人在外地时,给家庭亲人写的书信。中国著名的有《傅雷家书》、《曾文正公家书》、《留德家书》,外国著名的有《莫扎特家书》、《卢蒙巴家书》等。但是,这里说的不是这些著名的家书,而是一位抗日女英雄一封血泪家书。这位抗日女英雄就是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1935年,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于1936年8月不幸被捕,不久慷慨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赵一曼矢志抗日、视死如归、甘洒热血、报效祖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位抗日女英雄高瞻远瞩的卓然见识和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激情横溢,语意慷慨。气势如虹,激越高昂的阳刚之美跃然于诗中的字里行间。那种雄壮奔放的格调,乐观积极的态度,胆魄过人的勇气,炙热如火的爱国主义激情,无不让今天的人们对这位抗日女英雄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1905年10月27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少女时代的她“气质高雅,清纯美丽,天生喜欢朴素的生活,嗜书如命”。父亲李鸿绪,曾花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后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母亲兰明福,操持家务。1924年,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的大姐夫郑佑之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28日,21岁的赵一曼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在读书期间,她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宜宾妇联常委会主席。这年夏天,宜宾特别支部成立时,她便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同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的党团书记。

  5月30日,迎来了“五卅运动”一周年纪念日,也迎来了抵制洋货的新高潮。赵一曼按照中共的指示组织党团员在学生中宣传,抵制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头,学生们遭到了武装镇压,由此引发了全城罢工、罢市、罢课。1926年10月,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4月,赵一曼与黄埔学员的湖南人士陈达邦结婚。

  不久,由于国内急需做地下工作的优秀干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已有5个月身孕的赵一曼毅然告别丈夫回国,被党中央派到宜昌从事地下工作。她在宜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掖贤,乳名“宁儿”。在此后的几年里,她带着儿子从宜昌到南昌,再从南昌到九江,又从九江到上海,历尽千辛万苦。特别是前往上海找党组织的途中,身无分文的她,背着“宁儿”一路讨饭,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她曾在儿子的脖子上套一个草圈假装沿街叫卖孩子。

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东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赵一曼主动要求到东北工作,得到党组织的批准。临行前,她将“宁儿”送到武汉陈达邦的哥哥陈岳云、周菊芳夫妇的家里,然后硬着心肠流着泪离开了向她扑来的儿子,只身前往东北投入抗日前线。赵一曼奉命调到东北,在沈阳一家工厂中领导工人开展斗争。翌年,赵一曼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不久,赵一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即黄维新假称夫妻。

  1935年秋天,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而当地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女子。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