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水系的角度来看,我们并无法看出广东、广西的分割依据来。珠江这条东西纵横岭南,在中国排行第三的河流,本身并无法承担地缘分割的任务。而它的几条主要支流,也并没有成为二者的分割线。既然从“水”的角度,无法为我们解惑,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另一个重要地理特征“山”的角度来看看问题的根源在哪了。作为“东南沿海丘陵”的一部分:两广丘陵的覆盖区域,岭南地区的山地、丘陵密度并不象福建那样密集。从整体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岭南版块的西部(珠江中游地区),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结构,这个相对处于封闭状态的盆地,地理名称便叫作“广西盆地”,也就是广西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存在的地理基础;而珠江下游地区的山体,则以“珠江口”这个喇叭口为基点,大体呈的扇型排列,由于东部地区的核心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南面临海,相比于盆地状的广西来说,广东这种形态的扇形地理结构,更能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
秦、南越地缘结构示意图在我们以往的叙述中,一说到盆地,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四面是高山,腹地为连片冲积平原形态。这种类型的盆地,核心区不言而喻,就是它的中心平原区。要是用这种角度来观察“广西盆地”的话,估计会有些失望。因为这个盆地并非典型意义上边缘整齐,腹地一马平川的盆地,其边缘主要由一些南北向排列的山体组成(比较明显的,是临近云贵高原的,诸如青龙山、凤凰山、九万大山等山地)。这些山体的形态,使得“广西盆地”的边缘形态,更象是一个边缘被敲出很多缺口的面盆,而那些汇入珠江的河流,也正是由这些豁口处进入广西盆地,并冲积出相对独立的河谷平原。
一般情况下,不管周边山地的形态是否完美无缺,众多河流汇集到干流之后,总是能够冲积出大片的冲积平原的。不过广西盆地的情况比较特殊,除掉外围的一级山体之外,其腹地依然为体量次一级的山体所填充。这些山地的存在是那么的明显,以至于你无法直观的在地形图上,找到一处大一点的,呈面状的平原区。占据广西地区四分之一强的平原地区,主要是由呈条状的河谷平原所构成的,而珠江两岸的河谷平原,在与主要支流的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对于为广西地区作行政规划的政治家来说,为每一条河谷平原找一个地缘中心,并根据其体量,设置一个行政级别并不算难事。难的是为整个广西地区,找一个地缘中心。从直观的角度看,广西盆地内,体量相当的珠江一级支流(对应的河谷平原也同级),就有柳江、桂江、郁江等。无论你将行政中心放在哪里,都会有相当大的区域不愿意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安排。
秦、南越地缘结构示意图
单纯比较广西北部的地形,并不见得比广东北部的地形更加复杂。虽然广西的北部由于临近云贵高原,山体的体量要更大、更高些。如果不是因为广西盆地的南侧,存在一系列由:铜鱼山——罗阳山——六万大山等山体组成的分水岭,将广西腹地封口为一个盆地状结构,那么地势与广东同样呈北高南低的广西地区,应该会和广东一样,形成一个类似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沿海河口平原,并然的成为地缘中心。即使广西北部的河流,仍然会汇入东西向的珠江,但起码南部的那些支流(比如左、右江),就有机会自成体系,汇集在一起自流出海。
地形结构的差异,造成了广西盆地内的河流虽然占据了珠江水系的大半,但最终却不得不万宗归流的经由珠江,汇入广东境内,经由珠江口出海。而由此造成的地缘现状,就是广东地区相比于广西地区更加强势。
对于广西来说,并非不存在改善自身地理结构,并提升自己地缘潜力的机会。正如我们现在在《秦。“南越”地缘结构示意图》上所看到的那样,属于于珠江水系的广西盆地,并非是广西的全部。在整个两广地区,除掉珠江水系所覆盖的地区以外,最起码还有两个地缘板块呈相对独立状态,一个就是我们之前简单交待过的,位于闽、粤交界处的,以潮汕平原为核心的潮汕地区;另一个则是位于两广交汇处的,广西盆地以南,珠江三角洲以西的沿海地区。
这块北部由弧状的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云雾大山——天露山所切割出来的,不属于于珠江水系的沿海区域,如果加上其南部的“雷州半岛”,轮廓酷似一个“蘑菇”。后面我们会分析到,这个次一级地地缘板块,对于拥有珠三角那样优越地理条件的广东地区来说,可能并不重要,但对于地形封闭的广西地区来说,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从行政上将分割这来一部分,广西地区所得到的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沿海省份的机会(基于广东地区的地缘优势,在民国时期,这个蘑菇基本全属广东所有。整个广西省被限定在“广西盆地”中。详见附图)
广西行政地形图(民国时期)关于两广地区现实和未来的地缘结构变化,我们后面再来解读。在秦帝国准备南征“南越”之时,秦人还不会去考虑后世这些地缘政治上的问题。对于急于向南扩张的帝国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路线,进入“南越”这块封闭的地缘板块才是当务之急。对于中央之国来说,整个长江流域作出核心区域的融入(以当时的认知来说,蜀的的岷江,就是长江的源头了),为他们进一步向珠江流域渗透,提供了多条战略路线。如何在这些战略路线中选择最佳方案,具体又要采用什么样的战术路线,是我们接下来的分析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