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之特
裕陵:“俘虏皇帝”
裕陵建于1464年,由于常年失修,只剩下一个坍塌得像一个高土堆似的明楼,围墙也不完整。该陵巨大的无字碑距离陵门最远,有约400米,现在连基座也不存。这里埋葬着明朝第六个皇帝英宗朱祁镇和他的两个皇后。
英宗是宣宗长子,10岁继位。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英宗轻率领兵50万出征,结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被蒙古瓦喇部俘虏,数十万军队被歼,五十多位文武大臣战死;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举起铁爪将王振打死。此时,太子朱见深两岁,国无长君,其弟郕王朱祁钰(代宗)继承了皇位。代宗任用于谦,动员全城军民抗击城下之敌。一年后英宗被放回,被幽禁于南宫。1457年,趁代宗重病,一些大臣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再次登上皇位。英宗杀于谦等六人,恢复王振名誉,将代宗降为郕王(20天后代宗逝世)。英宗在位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临死前他废除了人殉制,算是积了点德。
茂陵:“特务皇帝”
裕陵的西北方为茂陵,建于1487年,是明朝第8个皇帝宪宗朱见深和他的三位皇后的墓地。其建筑格局与裕陵差不多,但是在宝城左右各设了一道踏垛,可以登上宝顶。这是其他陵没有的。茂陵的建筑在清初还算完好,清末时陵门倒塌,民国初年祾恩殿也被拆毁。
宪宗是英宗长子,他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帝号,为于谦平反,算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但是他首开“皇庄”制度,即将民间土地直接收归皇帝所有,后来许多皇亲国戚指民田为闲地,请求赐予,造成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他钟情于大他17岁的万贵妃,造成宫中内乱,万氏死后宪宗专为她在十三陵西侧修了“万娘坟”。他重用太监汪直,设立“西厂”(特务机构),迫害了不少人。他十分迷信,把众多僧人、道士纳入官阶,朝政搞得乱七八糟。
泰陵:“一代明君”
泰陵建于1505年,在茂陵西北,紧挨着公路西侧,是宪宗皇帝的三子——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墓地。目前泰陵修缮后仍没有祾恩门,祾恩殿也早毁,围墙尚存。
孝宗皇帝是在宫内争斗中活下来的宪宗惟一的儿子,儿时受了不少苦,因此较为律己,算是一代明君,在位18年,年号“弘治”。他继位后清除和遣散了父亲任用的约2000名非科举而当官的人以及约1000名佛、道人员,选任贤臣,勤于理政,为及时处理紧急事项,除了每天的早晚朝,还设置了“平台召见”朝参方式。考虑到夜间晚归官员路途昏黑,下令凡遇在京官员夜还,一律铺军执灯传送。生活上也注意节俭,曾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细绒布。在生活上,不近声色。因而,明史上有“弘治中兴”之说。
康陵:“拈花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康陵,建于1521年,在泰陵以西的莲花山下,坐西朝东,距离公路远些。陵园内松柏茂盛,地面建筑,包括明楼、祾恩门和祾恩殿明末被李自成起义军路过时烧毁,后来清朝乾隆年间缩小比例重修。陵门是修缮时重建的,享殿已不存。陵前左侧尚保留着神马房的院落,这是各陵中惟有的,现在成了菜地。莲花山距离很近,成为康陵的屏障。由于武宗生前好色,人称莲花山为拈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