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底发生在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的13岁女孩跳楼事件,持续引发舆论场的撕裂。据报道,事情是因12月28日女孩偷拿超市巧克力被店员发现后要其家长赔付,家长又责打女孩而起。女孩跳楼后,其家属到超市讨要说法,又于29、30日衍生群众聚集事件,且发生殴打警察砸警车行为,金昌市市长也在冲突中受伤。目前,永昌公检法等四部门联合发通告敦促在逃嫌疑人投案。
13岁孩子从17楼绝然一跃,留给世人无尽的痛惜:几块巧克力跟一个生命骤然消失扯上关联,这在现实逻辑层面有太多可待回溯的空间;女孩自杀,跟千人聚集间究竟又存在何种关联,也让人捉摸不透。这些信息的缺失,让这起事件变成一块“罗夏墨迹图”,集结其上的各种说法流布。
对公众而言,无论几块巧克力怎样作为引线把剧情导向了女孩之死,结局都是沉重的,而要告慰逝者,至少不能让其生命告结于那么多未知的情景与细节。
可迄今为止,公众无法从当地官方的发声中,看出那些关键性信息。如涉事超市人员究竟有没有对女孩进行恐吓与羞辱,是否有“偷一赔十”的规定,女孩坠楼后超市老板有无如传言说的赔其父母85万元等,这些都成谜。正因如此,事情在网上衍生出多个版本:有人将其塞进冉阿让偷面包的故事模型中,也有人归因于生命教育匮乏。
未成年人的尊严,商家的权益,对生命的敬畏,舆论围绕这些事后诸葛式的分析与争论,无法挽回女孩的生命,却复杂地呈现了人们诉求在个中的投射。在这事上,起码的是非应该明晰:偷东西不占理,家长见面责打也属教育方式失当,而超市方面在“中国式处理”之下,完全可选择更温和的侧重教育的处理方式,这看起来有些道德苛求,可将一件本可淡化处理的偷食之事道德成本抬得过高,很可能让一个孩子的尊严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