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侯虹斌在《胖一点的花木兰又伤害了谁》中讲过一个故事:曾参加过一次讲座,谈的是三国里的真实人物。有一位嘉宾根据自己对史料的分析,称某位在传说中很勇猛的将军可能也好色——结果,在场有观众很不高兴地站起来提问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抹黑这位将军?这跟我们学的完全不一样,你让我们怎么能接受这样的关羽?听了多难受?!这位嘉宾很有修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你看的书,都和你已有的知识一模一样,你还有必要再读吗?”作者感慨:同样道理,如果你看到的所有新事物,都和你已知的经典一模一样,让你躺在熟悉的认知里舒舒坦坦,这个世界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人有一种思维的惰性,寻找认同和熟悉,看到熟悉的事物和道理才会有一种安全感,不需要论证,不需要思考,可以安全地使用。面对一个不同的观点,会颠覆以前的认知,会打破知识的平衡,会带来重新思考的负担。久而久之,天天接受那些不经思考的“免检信息”,思维在封闭中不断僵化,逻辑的思辨能力越来越退化,结果就成了墨守成规的保守者。
所谓僵化,就是排斥新鲜事物——最新鲜的事物是什么,就是跟你以前认同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有足够的观点自信,根本不会拒斥相反观点。经常接受不同观点的挑战,自己的某种信念也才更有生命力。看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书,丰富自己的阅读世界,也才能锻炼在不同观点冲突中如何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有一颗开放心灵的人,总能够抵制“看评论我就放心了”的诱惑,习惯让自己在不安的“不同观点”中挑战自己的偏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