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网络反腐中的微博反腐可谓风生水起、格外耀眼。在众多的反腐案件中,均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微博反腐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最新的反腐方式。据统计,截至目前,仅在新浪微博上开通的以“反腐”为名或主题的微博就超过800个。
表哥、房叔都落马了,雷政富的艳照也传遍天下了,网络反腐的号角越吹越响,腐败贪污的资产数额也越曝越大,雷政富的问题还没有定论,20亿资产又成为网络反腐的最新议题。这看似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潮流,裹挟着舆论,也被舆论推崇着,成为了社会每个阶层都无法不关注的热点。
网民关注网络反腐,是因为在这里可以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发力点。
自封建社会起,一个人的呐喊从来就是无比单薄,再有“利”度的声音没有“通行证”都难以穿透那堵厚重的红墙。人们有力无处使,眼见民间疾苦却只能顾影自怜。而如今,微博反腐称为当今监督腐败行为的重要途径。在微博这个发达的自媒体平台上,每一个围观者都是事件的参与者,公民声音以小见大,一则微博几十万次、甚至上百万次的转发量就是舆论发酵最天然的培养皿。
黑心官员不得不关注网络反腐,因为微博已经成为了一面雪亮的明镜,让他们人人自危,不再敢肆意欺行霸市。“表哥”杨达才的现行,就是因为舆论抓住了他的一次在事故现场的微笑,继而挖出他的豪宅名表。从那以后,网络上戏谑着说,现在某些官员开会、接受采访,第一件事情就是摘手表。如果这真的是合法劳动所得,那些官员又有什么可心虚的呢?
微博反腐看上去很美很强大,一次次微博反腐得到的“立案侦查”成为了爆料盛行的“强心剂”。有了这个舞台,人民一边可以看到贪官在上面演绎着狼狈不堪的滑稽戏,一边又享受着作为“导演”或者“制片人”的快感,想要将微博反腐的话语权让出去?谁都不愿意。
然而,微博反腐却是一个发育过快、不够成熟的自发机制,这与社会的舆论成熟度密切相关。
首先,微博反腐基于网民爆料,真实性无法保证。一些腐败官员往往是被知情者通过微博揭发出来的,这些知情者中包括受到腐败伤害的民众、知情的网民甚至是官员亲近的人。既然是爆料,那爆料人常为了保护自己而拒绝透露其真实信息,由此带出来的信息真实性也就无法考证、责任无法追究。
在雷政富案件中,一套被爆料人咬定是雷政富情妇的女子照片在网上热传,后来才得到照片当事人证实,那是她几年前拍的一组艺术照片,不知道如何流传到了网上,她本人根本与雷政富一案毫无关联。爆料人的身份随即也被微博认定为虚假信息。但这虚假事件却已经传播开来,造成了恶劣影响。当部分人假借反腐爆料之名在网上肆意扬言时,反腐过程中的“身正不怕影子斜”就不再能成为让舆论频繁骚扰他人的合理借口。
其次,微博反腐的出发点不明确,常需要新爆料刺激网友神经。很多情况下,微博反腐只是舆论关注某一现象的附属品。在表哥杨达才的案件中,网友关注他最早并不是因为他手上的那块表,而是他在事故现场的微笑。对其人肉搜索后爆发出的贪污受贿情况,只不过是网友对其“微笑”行为不满的一个赠品而已。
再次,爆发之后立即熄火,造成了微博反腐永远只是敲边鼓的无奈地位。舆论关注热点的三分钟热度注定了微博反腐难以担纲重任的劣根性。在雷政富的案件中,起初其受贿新闻并没有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而是随后爆发的“艳照门”引爆了舆论,从开始几十条新闻报导腐败,到后来的十万条新闻跟踪艳照,不难看出舆论的关注点根本无法持续集中在单一的反腐问题上。
在微博反腐中,唯有持续更新的爆料、不断刺激眼球的噱头,这些“急火”才会攻到人们心里,舆论才会追下去,运气够好的话,可能会顺带出一个反腐案件。“立案侦查”通常成为微博反腐宣告胜利的鸣金收兵令,侦查结果如何、判决结果如何呢?很少有人继续在意了。
不禁要问,如果“表哥”杨达才没有微笑,如果“雷冠希”雷政富没有艳照,谁会知道他们在蛀蚀社会呢?网络反腐如同一场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舆论下一次开炮谁也不知道将在什么时候、或者对准谁,这并不利于开展具有长效性的反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