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有欠账,“逢涝必瘫”待改变
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一次降雨,10人死亡,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大雨到来前,各单位都有应急预案,但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下雨前,北京市防汛办表示,北京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已建立“一桥一预案”,排水、交通、电力等部门,根据桥体的规模、道路结构,制定个性化方案,力保暴雨中立交桥排水通畅,不积水。然而,事实证明,在强大的暴雨面前,多处立交桥下出现严重积水。21日晚,一男子开车行至东二环广渠门桥下,被雨水困在车中,救出来送往医院后死亡。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曾介绍,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达近1400平方公里。目前,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也就是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然而,“如果一味地提高建设标准,建完后,很多管道可能派不上用场,是资源的浪费。
中科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不说,还分属在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当务之急是明确责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网。
暴雨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随着雨过天晴而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专家指出,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灾害到来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预警信息仍待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处置要改变有而不专、多而不实的状况,要关注城市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