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乳制品行业从2008年三聚氰胺之后经过两年多的整改,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努力,乳制品行业现在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产品质量是可靠的。从三聚氰胺之后,政府做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完善法规政策标准,国务院发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这个在食品行业中是第一个。工业部修改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行业实行准入制。农业部颁布了《生鲜牛乳收购管理办法》,颁布了《奶站卫生销售规范》,工商部门对乳制品的流通实行流通许可证。
去年年底和今年第一季度,国家质检总局和工业部、发改委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这次大约占49.8%。2008年工业普查的时候,乳制品企业是1506家,这次清理整顿使整个行业的基础水平有了非常大的转变。乳制品企业加强了对奶农的管理,发展自主奶源,搞产业化的管理。我们协会也对产品质量进行了抽查,乳制品行业进行了两年的整改。因为产品质量安全除了政府、社会、消费者之外,媒体还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安全与责任同行”,希望媒体能够客观、科学地报道。但是有些报道不客观,不符合实际情况,有些东西是子虚乌有的。比如说去年雌激素的事,这个事卫生部已经发文了,大家可以去看。牛奶本身是有雌激素的,母乳里面也有雌激素,但是我们有的媒体以某个孩子出现了症状怀疑是吃某奶粉造成的,这个事对于行业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至今也没有消除。而且今年年初的“皮革奶”也是子虚乌有的,有关部门对这种物质的监测是应该的,“皮革奶”对中国食品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这个影响很大,也是属于不实报道。
还有的媒体把事件进行了放大,比如说最近关于生奶的标准是世界最低的新闻,说大企业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制定的这种低标准。6月26日卫生部在网站发表了一些专家的看法,大企业和协会左右了这个标准的制定,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数据里蛋白质降了0.15个百分点,但是对企业的经济利益影响是巨大的。比如说我们收购1吨奶,是187.6元,如果我一个中型企业一年出10万吨奶,就是1876万,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我们的产品标准要求企业把蛋白质达到2.9,就要蒸发出35.7公斤水,还要消耗10公斤半煤和2.6度电。所以这个不是企业为了经济效益定的低标准。所以当我们在报道这个事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识认为这个事是不对的,我觉得这也是属于把事放大。
5月16日,某家媒体报道了婴儿赔偿金去向不明。赔偿金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顺利规范运作,有人说几亿资金去向不明,如果去向不明今天我不会站在这里。大家知道,三聚氰胺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民生赔偿,22家企业如何面对29万消费者的赔偿,29万的消费者如何面对22家企业,这是件很大的难题。所以不是一级政府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所以这个赔付工作是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我们协会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但这个工作不是向社会公开的一项工作。所以媒体在报道事件的时候应该客观去写,因为这不仅仅影响到企业行业,而且也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非常必要,但是我们在揭露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去报道。
国家新政如何守护乳制品安全?
孟盛楠:从1998年到2010年,相关部门做过统计,中国人均奶制品占有量从不足6公斤迅速增长到28公斤。可以说现在乳制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膳食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潮东: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是国产奶真的能够让人放心吗?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中国奶业协会加工委员会副主任陈历俊以及媒体观察员王志安。宋会长,您觉得2008年三氯氰胺事件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宋昆冈:近几年,乳制品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已经是超常规的发展。国家乳制品加工业发展速度每年超过20%,但是乳制品管理机制却是滞后的,现代化加工技术和传统奶牛饲养模式之间也存在矛盾,而这些矛盾没有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所以导致三聚氰氨事件发生。该事件发生之后,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很多乳制品行业的管理政策和法规。
高潮东:这是2009年一直到2011年我们国家汇编三本关于食品乳制品法规政策,每一年汇编内容是逐步细化的,书也是越来越厚。
VCR:那么我国政府为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呢?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王加启主任。
王加启:主要工作是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自从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以后,我们痛定思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及时启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2009年到2011年的坚持实施,取得非常显著效果。成效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了解国家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找到根源;另外,国家根据现状提出控制办法,最终为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和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奠定良好基础。这个监测计划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共同协作配合,这个计划也越来越完善。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技术从最开始的部分监测,到2011年覆盖所有的生鲜乳收购站,对被列入违禁添加物名单的物质进行了全部监测,这就是“全覆盖”。在工作形式上,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也在不断完善。用异地抽检计划促进不同省市之间的相互监测,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可信性,并且用飞行抽检技术,在不告知时间、地点、内容的情况下突击监测,掌握了生鲜乳的真实情况,始终对违禁添加物保证了检测、监测、控制的态势。同时,乳品厂收购生鲜乳的时候也要批批进行检验,检验指标多达10几项,一些原本需要检验时间较长的指标,因为采用了精密仪器在几分钟之内便可多出结果。
宋昆冈:关系到乳制品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首先,2008年国务院颁布《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这是一个乳制品根本大法,在食品行业里边这是第一个条例;第二,农业部制定《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对生鲜乳的质量全程控制做了相应规范政策。2010年的4月卫生部发布乳制品标准,其中包括17项产品标准,3项管理法规和49项检验方法,这也是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以来,首部使用在乳制品上的标准。
高潮东:对于管理者来讲,更注重管理规范和科学化,但是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只关注杯中的奶是否合格、健康。2008年这件事情当时是不是对企业的震动非常大?
陈历俊:那肯定是,无论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很多的东西都发生了改变。更多企业要有自己的牧场,更多的检测标准,检测指标。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法规和标准。以前的形式检验指标现在变成批次检验。换句话说,有些指标是一年或是半年检测一次的,现在每一天每批产品都要求检验。
新政在奶源治理上是否有效?
孟盛楠:自从发生三聚氰氨事件之后,无论是企业还是检测机构都制定了新的标准,新的标准一定会带来新的变化,刚才宋博士也跟我们说了,三聚氰氨事件的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奶源上。新政在治理奶源上是否也有成效?
VCR:在生鲜乳质量安全方面,未来工作的重点是生产环节的规范化,加强饲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高奶牛的生产水平。我们记者为此专门走访了一家牧场,看看现在的奶牛饲养情况是怎样的。
厂长:我们的奶牛现在饲喂的都是TMR全混日粮。也就是根据奶牛不同阶段、不同产量、不同体况、不同泌乳期,然后我们制作这种营养均衡的日粮,把所有精粗饲料混合而成,经过我们的TMR搅拌车搅拌均匀,喷洒到牛的站位。每天做三遍。所有牧场饲喂的各种原料质量都是有保证的。
高潮东: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现在我们从奶源方面把关更严了,而且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陈历俊:根据《食品安全法》,我们是把所有的原料、原辅料和产品都留样封存,到产品过了保质期以后再销毁,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清责任,一旦产品有问题,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个供应商手里。
VCR:我们以奶站整顿这个环节为例,在生鲜乳收购站的整顿方面,我国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清理整顿之前,我国生鲜乳收购站有20393个,经过清理整顿之后,到2010年6月,生鲜乳收购站有15030家,经过清理整顿之后取缔了34%的生鲜乳收购站。
王加启:生鲜乳是乳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源头,生鲜乳的质量安全对乳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自从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我国的生鲜乳质量安全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质量安全的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整个工作,包括整顿工作、监控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完善,这是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根本保证。
高潮东:在这儿先请宋会长讲一下,我们在管理方面都做了哪些非常必要扎实的工作。
宋昆冈:农业部制定《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对生鲜乳的质量控制,如何进行收购、规范秩序做了规范。首先,农业部开展对奶源和奶站的整顿。第二,工业部和发改委重新颁布和修订《乳制品工业的产业政策》,包括行业准入条件等等。第三,质检总局对乳制品企业和婴儿配方奶粉企业生产许可证实施条件,重新进行修订。也就是对所有乳制品企业包括婴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对企业条件技术装备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在市场管理和流通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发布规定,对所有食品经销商实行流通许可证,对销售条件和资质进行规定。第四,从三聚氰氨事件之后,我们国家对2010年版的生产许可证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对企业规模提出要求,撤销100吨以下加工能力的奶粉厂;第二对加工技术装备提出要求,例如我们要求所有的奶粉生产企业,它的包装全部实现机械化,不能手工包装。另外,原位清洗系统全部实现全自动;第三对包装车间和加工车间提出要求,要求包装车间空气洁净度达到30万级,也就是制药级。第四对检验手段提出要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所有指标的检验能力。所以通过这次整顿,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