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影视剧中一些要出兵打仗的时候都会先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将军站在高处喊话,但在古代的时候没有扬声器或者音响,那么一个人喊话下面的几十万军队是怎么听到的呢?在冷兵器时代,在作战的时候,往往需要依靠人数来取胜,在出征之前,需要做一个动员大会,这个时候,将军会把成千上万的人集合在一个校场里面,通过训话等形式来鼓舞士气,毕竟战争是可怕的,谁都不想死。
那时候没有对讲机,没有扬声器。对于古代将军们来说,打仗期间给士兵训个话还是比较费劲的,毕竟百八十个士兵还好,若是一下子上万士兵,那就有点脱离掌控范围了,哪怕古代将军的嗓音再中气十足,也没法子让上万的士兵都能听的清楚。
一个人嗓门再大,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听见,但是人多一些呢?比如传令兵。一般战前动员,将军不会说太多的话,只需要喊几句口号就行了。喊完口号后,在将军下方就会有一个传令兵,传令兵下面还有一个传令兵,这样一级一级传下去,即使后面的将士听不到前方讲话,但能知道讲啥就行了。
在古代,没有先进的仪器设施,但是有“人”,每一个人的身上总会有一些突出的地方,比如有些人天生嗓门就大,这些人便是能够充当“扬声器”的作用,由他们站在前列,重复将军的训话,层层传递,这样,就能够使得将军们鼓舞士气的话传播到位。
其次,战鼓、战旗的效用在当时也很是必要。无论是平日操练、训示,或者战斗之时,都是重要的辅助品。士兵门通过战鼓所打击出的具有固定代表意义的节奏来了解意图,战旗也有相同的作用。战鼓声音洪亮,多面一同敲打完全可以保证信息的传递。战旗也是通过特定的挥舞的方向、频率和速度来传递信息。
虽然古代科技不发达,但古人的智慧还是找到很多方法解决问题。即使没有扩音喇叭,也是可以保证士兵们可以接收到将领们的讯息的。
而除了“誓师大会”还有两个可以激励士兵的办法,第一个就是战前的出征誓词,朝廷会专门让人写好出征誓词,派专人张贴到军营各处,这个就可不用口头传达了,第二个颁发赏金,这个就非常的直白了,就比如在战场上击杀一个敌人赏金多少,杀多少敌人升一级官等等之类的,而这也是最为普遍有效的方法。
毕竟大家都知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到了如今,中国人喜欢喊口号,也和这些习惯有很大原因,战争意味着伤亡,也意味着建功立业和升官发财,很多新增的兵,其实都是第一次上战场,这样的动员大会就很有必要,让这些士兵在上前线之前不怯场,和数万战友一起克服对于战争的恐惧,保证开战前的士气
有人就问了:数万人,难保不会有人交头接耳?这点就不用担忧,又不是学生,那是军队,军队是言令禁止。上级讲话时候,谁敢出现嘈杂声音,军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