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彼岸花的传说由来已久,其中有一个版本被广为流传。据说彼岸花是冥界中唯一的花朵,一般被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因此此花也被称为引魂花,被视为是不祥的征兆。彼岸花学名石蒜,只是石蒜大家族中的一种,石蒜科的科长。这种植物花如龙爪,具鳞茎,形如洋葱头。夏秋之交,花茎破土而出,伞形花序顶生,有花5至7朵,花瓣反卷如龙爪。先开花后长叶,冬天叶子不落,夏天叶落休眠。
由于具有花叶两不相见的特性,又被称为「无情无义」的花。佛经里那句著名的佛语「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也是出自于此。
彼岸花又分为红色、白色、黄色三种。传说,红色彼岸花盛开于地狱,白色彼岸花绽放于天堂。
红色的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manjusaka),《法华经》中的四华(花)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死亡之花就是指曼珠沙华。
白色的彼岸花又称曼陀罗华,亦为《法华经》中的四华(花)之一,传说中它盛开于天堂之路,代表新生。
同是代表死亡的两种花,一个偏向于对死亡的另一种解释:新生;另一个偏向于对痛苦和悔恨的彷徨与徘徊:堕落。所以说地狱与天堂,仅有一线之隔。所谓天使与恶魔的区别,不过是颜色与背负的含义罢了。
而除了红色的曼殊沙华和白色的曼陀罗华,其他颜色的石蒜是不能称为彼岸花的,因此黄色的彼岸花我们一般不把它纳入彼岸花类别,但它却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忽地笑。
彼岸花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源自日本的「彼岸」時期,秋天的彼岸時期为秋分前的三天开始到秋分後的三天,这段时间通常也是最适合观赏彼岸花的时间。而在中国,彼岸花则被叫做金灯花、赤箭或者无义草,最早见于唐代。
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卷十九:“金灯,一曰九形,花叶不相见,俗恶人家种之,一名无义草。合离,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环之,相须而生,而实不连,以气相属,一名独摇,一名离母,言若士人所食者,合呼为赤箭。”
关于这类的记载还有很多,不过大都是与不详和厌恶等字眼相关。在古代,这些花一般长在穷乡僻壤、幽暗深邃处,显得非常阴暗和不吉利,并且再加之它们的根茎有毒,为了防止老鼠之类的小动物挖开坟墓,古代人通常会在坟墓周围种一圈彼岸花,因此这种花通常与死亡挂上钩也并非毫无事实根据。
但实际上,现代人们关于彼岸花的看法越来越多元化,它披着的神秘外衣让越来越多的人忍不住一探究竟。从影视文学作品到观赏再到药用价值,彼岸花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我们的生活。
看过由陈坤主演的电影《寻龙诀》的朋友对彼岸花肯定不陌生,这种花在这部电影中被反复提及。在影片开头,丁思甜的扮演者Anglebaby就说,她的父母是植物学家,从父母那知道了彼岸花的存在,它开花的时候特别美,很希望能亲眼看一看。
然后这种花就成为影片中的一条主线,甚至被赋予了能让人死而复生的强大功能。
相比于影视作品中的生死之重,文学作品中的彼岸花则显得较为柔和,婉约。
在文学作品中,彼岸花一般用来讲述爱情故事,由于花叶两不相见的特征,它通常代表着人们爱而不得的痛苦纠葛,跨越千年时光的生死纠缠。
而在现实生活中,彼岸花则被赋予了极强的观赏价值。
在日本全国各地甚至东京各处都并不难看到彼岸花,而位於埼玉县日高市高丽的巾着田,却拥有全国最多数量的500万株彼岸花!放眼望去全是绯红色的震撼感,该地也因此成为被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中国也不乏彼岸花的观赏圣地,比如云南大理、丽江,以及江苏等地。每年秋高气爽的时节,瘦西湖的长堤春柳西侧的彼岸花就进入盛花期,大片大片的布于林间路旁,殷红奇美,吸引着大批的市民前来拍照观赏。
彼岸花虽观赏性较强,但根茎有毒,球根含有生物碱利克林毒,可引致呕吐、痉挛等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影响,不可随意食用。对此,《本草纲目》中就有相关记载:曼陀罗属植物全株含生物碱,对于人体的神经系统会产生毒理作用。
彼岸花虽然有奇毒,但也是一味中药,不过它的药效却鲜为人知。
中医典籍就曾有记载,红花石蒜鳞茎性温,味辛、苦,有毒,入药有催吐、祛痰、消肿、止痛、解毒之效。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红花石蒜鳞茎的主要药用成分是各种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石蒜碱及其衍生物具有一定抗癌活性,并能抗炎、解热、镇静及催吐,对阿米巴痢疾亦有疗效。加兰他敏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脊髓灰质炎等中枢性麻痹疾病引起的瘫痪、重症肌无力等。目前这些成分均已可以以商业规模提取。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乏彼岸花的正确认知再加之因无知而带来的恐惧,这种花因此被贴上了「死亡」、「不详」的标签,而当现代科学解开了它的真实面纱,我们或许应该感慨一句:
“原来你是这样的彼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