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是一位知青青年,在宣传队找到了属于他的爱情,这次来到越战越勇的舞台,再次演唱共和国之恋,虽然在许多的综艺中已经演唱过了,但听了还是非常的感动!当时买了个笔记本,写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东西南北是舞台,永远歌唱祖国情,我把这本还盆的时候,把这本送给她了,祖国情啊,就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当时的流行语,然后隔山隔水不隔情,我到了宣队以后,隔了一座山,还有一条河。这个笔记本也是相伴一生,走到哪儿,叔叔都带着,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塑料皮都退掉了,脆掉了
张新民称他自己是1968年到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当年在这个团宣传队拉小提琴,我太太呢,她是从上海1969年去的,当年都是十八岁左右,现场夸赞自己的老婆漂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第一大美女,大眼睛,非常漂亮,然后在八一建军节的晚上,她那个联欢会的时候,她唱歌,唱的《见到你们格外亲》,那声音太漂亮了,然后就特别地关注了,用现在的话就叫确定了眼神。
小提琴制作师张新民搀扶起妻子歌唱《共和国之恋》
2013年2月15日,东方卫视《妈妈咪呀》节目播放了哈尔滨知青张新民、上海知青唐桂娣演唱的《共和国之恋》,震撼全场。那是一首生命之歌,爱情之歌。张新民右手拿琴,左手搀扶唐桂娣,歌声穿云破雾,绕过激流险滩,跨越崇山峻岭,从兵团的三架山到黑龙江。
1 动荡年代相亲相爱
张新民毕业于哈尔滨第17中学,是中学宣传队小提琴手。1968年10月15日,他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当知青,带着音乐教科书、乐谱和书籍,带着心爱的小提琴,离开了家乡,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3团28连。1969年,唐桂娣在上海中学毕业后,因其声音条件好,很有音乐天赋,上海许多音乐教授要收她为徒。就在追逐梦想的时候,“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唐桂娣从上海到兵团当知青,也被分配到3团28连。
张新民有个愿望,梦想着有一天能进入文艺团体,当一名小提琴演奏员。而唐桂娣也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在音乐领域发展,登台演唱。
张新民爱琴如命,平时睡觉都要搂着小提琴。1969年冬天,张新民去18连建新点。一天晚上,大火炉里的火蔓延出来,点燃了他们住的帐篷,战友们逃了出来,可是,张新民心爱的小提琴却葬身火海。张新民想做琴,他到山里去选木、砍树,借来钢丝锯,差点把手指肚锯掉了。做琴不成,张新民想回哈尔滨市买琴,就偷偷地坐上开往孙吴的大汽车,被发现抓了回来,在全连大会上一遍遍地做检查。张新民心不死,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做成了一把小提琴。
后来,28连成立了宣传队,会拉小提琴的张新民成了乐队主力。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大眼睛上海姑娘唐桂娣伴唱。在音乐的氛围中,在你伴我唱的歌舞表演中,两个人产生了好感。1971年,张新民被调到团宣传队,临走时,他送给唐桂娣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祖国处处是舞台,永远高唱东方红”。1972年,唐桂娣也调到了团宣传队,担任独唱演员。张新民主动为唐桂娣伴奏,帮她练声。时间久了,两人倾心相爱,谈婚论嫁。
1976年,张新民被团里推荐上哈尔滨体育学院,他不去。他对唐桂娣说:“我喜欢小提琴,但我不能离开你。”有人劝他:“上大学能混个大学文凭,回城当国家干部。”张新民答:“如果没有唐桂娣,再好的地方我也不去。”
1978年,3团宣传队解散了,当时,大庆、兰西、肇东等文工团知道后,都同意接收他俩。可是,等他们赶回3团办手续时,知青大返城开始了,人事关系冻结。按照政策,唐桂娣可以回上海,但她也不回去,跟张新民说:“这辈子我就跟你过了,你在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1979年2月,张新民接父亲的班,成了哈尔滨市刻字钟表厂的一名职工,1979年8月,张新民碰到在哈尔滨乐器厂工作的同学。在那里,做琴的师傅听说他会拉琴,就拿出7把琴,让试试哪把琴最好。张新民试完琴,按琴的优劣排好了顺序,做琴的师傅非常吃惊,这7把琴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刚刚看过,他排的顺序跟盛中国排的是一样的。因为这个技能,他从钟表厂调到了乐器厂,工资是107元。没过几天,乐器厂的领导发现,这个小伙子不仅会做琴,还会拉琴。张新民成为乐器厂的生产和娱乐骨干。后来,唐桂娣也调到了乐器厂,当涂漆工。一天,从日本大阪来了一个人叫吉本俊夫,看上了张新民做的琴,要带他去日本做琴,每个月给折合人民币2万元的工钱,张新民说:“不去,我放心不下我爱人。”
不久,张新民和唐桂娣调到了上一级哈尔滨市第二轻工业局的文工团,他当上了乐队队长。在两年的演出生活里,他们夫弹妻唱,多次获得表演奖。1981年,张新民应邀参加第10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他用自制的小提琴演奏了协奏曲《梁祝》,在哈尔滨市引起轰动。
2 爱就是相互照顾
年龄渐大的张新民想念在上海生活的儿子,他渴望一家人在上海团聚。唐桂娣不同意回上海。在哈尔滨市毕竟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收入稳定,到上海没工作,没工资,怎么生活?两个人竟然吵了起来。最终,还是唐桂娣让步了,毕竟,一家人的团圆比什么都重要。
1994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张新民和唐桂娣来到上海。他们没有上海户口、没有工作、没有房子,想在上海安家,那时他们积攒了10万元钱,可要在上海康桥镇买下两室户需要17万元,钱不够,张新民把哈尔滨的住房卖了,又向亲属借了5万元,才凑够了钱。
大上海开阔了张新民的眼界,也让他看到了差距。要成为一名有成就的琴师,做出更好的琴,就需要系统地专业学习。当时,正好赶上上海市音乐学院成人班招生,他决定去报考。那一年,张新民已经45岁了。亲友们都怀疑他能否坚持下来,唐桂娣却非常支持:“老公你去吧!家里有我呢。”
考试那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监考,张新民用自制的小提琴演奏了《梁祝》。他拉得很投入,俞丽拿教授很感慨,当场流泪了。他被上海音乐学院破格录取,成为全院建院以来年龄最大的学生。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了4年,头一年学习提琴制作,另外3年学小提琴演奏,终于圆了大学梦。
4年的大学学习,使他对小提琴的制作理论和演奏技巧理解深刻。1997年,张新民快毕业了,听说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张世祥要移居澳大利亚,他和唐桂娣带着精心制作的小提琴来到张世祥家中,请求鉴定,张世祥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两把琴。后来,年仅14岁,名叫苏吉帕克的澳大利亚学生,用张新民制作的琴获得了全国大赛金奖。
2001年,在小提琴曲《梁祝》的纪念活动中,中央电视台采访了张新民。那一天,曾是3团宣传队的上海知青黄鸿庆和28连的战友看到张新民出现在屏幕上时,大家都高兴得喊叫起来。张新民做的节目叫“琴缘”,技惊四座。
张新民全身心地融入了艺术的追求之中。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唐桂娣身上。唐桂娣勤快、利落。她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每周都要聚会,每次都是唐桂娣上灶掌勺,煎炒烹炸,丰盛的饭菜摆满了一桌。在上海康桥镇的烹饪技艺比赛中,唐桂娣荣获过第二名。
2005年,年满55周岁的唐桂娣到了退休年龄,享受上海市政府知青退休后可以回上海的政策,把户口从哈尔滨市迁到了上海市。那一年,他们家又添一喜,儿媳生下了小孙女,由于儿子、儿媳工作忙,唐桂娣又负责看管起小孙女。她周一到周六去儿子家,周日回自己家。张新民不会烧菜,唐桂娣要做好一个星期吃的菜,有炒菜、炖肉、焖鱼等各种菜肴,然后,摆放到冰箱里;再把张新民换洗的衣服洗干净,才放心地去儿子家。
张新民做起小提琴来,心思就都放到了琴上。有一天,唐桂娣回到家里,发现晾在阳台上的被子浇湿了也没有收回来,唐桂娣和张新民吵起来。张新民知道自己不对,连连道歉。
2008年9月13日,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3团的部分上海知青,在上海森林公园泰阁苑酒楼聚会,由张新民等伴奏,唐桂娣演唱了《我爱你中国》。3团的战友为他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录像,这成了唐桂娣在身体健康时演唱的珍贵记录。
哪知命运作难好人。2010年1月的一天,唐桂娣在儿子家,突然感到全身麻木,刚想站起来,一下子晕倒在沙发上。儿媳急忙给张新民打电话,唐桂娣被送到医院急救。张新民赶到医院,看到不省人事的唐桂娣,泪落如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抢救,唐桂娣苏醒了。可是,由于是重病脑梗塞,她瘫痪在床,一躺就是两年。
妻子病了,说话困难,她一倒下,张新民手足无措。他先学炒鸡蛋,然后,再学蛋炒饭。他开始学着洗衣服。他听说吃菠菜好,就学做菠菜鸡蛋汤,做得很好吃。唐桂娣难过,看到他因此不能做琴,直流眼泪。张新民说:“你侍候我几十年了,这回该我伺候你了,等你病好了,我再做琴。”
3 爱情之歌唱出心声
为了让唐桂娣到室外换换空气,张新民买了一把轮椅,推着唐桂娣到室外晒太阳,搀着她在院子里学习走路,冬天出去,他都会给唐桂娣穿暖衣服,戴好帽子,精心地呵护着。张新民也从一个被照顾的人,变成了会照顾别人的人。于是,他也整天呆在家里陪着妻子,除了拉琴给妻子听外,就是一头扎进小房间,摆弄小提琴零部件,为音乐界的朋友定制小提琴。他希望唐桂娣能彻底摆脱病魔,他们还能像在兵团那样,一个拉琴,一个唱歌,相扶到老。
唐桂娣的身体一点点地好起来了。每天,张新民把菜切好、洗净,唐桂娣用能动的右手炒菜,早上吃完饭,他扶着她去散步。为了让唐桂娣开心、高兴,张新民戒掉了40多年的烟瘾。他坚持晚上用自己制作的小提琴拉琴,怕影响唐桂娣睡觉,他会到外面找个地方。
2011年10月31日,张新民年满60周岁,在哈尔滨乐器厂退休,按照上海的知青政策,他的户口也迁到了上海。他们在北国冰城盼望了33年,一家人终于在上海团聚。
2012年,在张新民精心照料下,唐桂娣又站了起来。张新民想:如果让她参加演出,让她知道自己还能唱歌,这应该是对她最大的鼓舞,有一个好心态,也能促进病情好转。就让她每天练琴,让她哼唱,于是,张新民积极鼓励唐桂娣上台表演。
2013年2月15日,他们代表一代知青出现在在上海东方卫视《妈妈咪呀》节目中。此曲只能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唐桂娣的演唱很感受人,因为她是在用生命来歌唱。”“两人携手一生的人一起演唱了一首生命之恋,真有超越音乐的力量。”全体评委郑重宣布,通过第一轮评比。这时,这对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恩爱夫妻激情相拥,张新民忘情地亲吻着妻子,现场观众眼含泪水,报以热烈的掌声。
如今已经是花甲老人的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的战友观看了节目,《三团战友来相会》的网站沸腾了!他们听到的哪里是一支歌曲啊,他们听到的是北大荒那片黑土地上的爱情承诺!他们想起的是四十五年来闯过苦难而又超越自我的曲折经历!张新民和唐桂娣像是一盏明灯,让知青们为之骄傲,为之振奋,也为之感到幸福!
战友们感慨道:人生可以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可是时代所赋予知青一代人的美好追求和精神风貌则永远存在影响;张新民和唐桂娣的故事告诉人们:人间最难求的事爱情,而真情才能携手一生。
为了表达战友的心声,全团各地的战友在网上联系后,决定做了一面鲜红的兵团战士之旗,在今年春节送到了张新民和唐桂娣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