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当你看到贝聿铭这个名字的时候,你可能并不了解他是谁吧,但是最近的综艺就匠变新家中,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设计师,而这位贝聿铭则是建筑大师,著名的法国罗浮宫就是他所设计的,一路走来他经历过质疑,也经历过赞扬!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根据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建筑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苏州博物馆、中国北京香山饭店等。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曾经荣获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于家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名字怎么读
贝聿铭的名字发音为:bei yu ming(四声、四声、二声)。
聿,yù,象形字,指一只手握着笔的样子。聿者,所用书之物也。指事字。聿原为笔的本字,秦以后始加竹作笔。从聿一一者,牍也。聿也作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聿也作形容词,意轻快。
贝聿铭最有名的作品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最得心应手的作品之一,它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板,这样的设计,极大程度地保证了空间的灵活性,贝聿铭也因为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此蜚声世界建筑界。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1982)
香山饭店的设计在对称之中又包含非对称,严谨之中又不失灵巧,在入口前庭“欲扬先抑”,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空间,广场式的前院、内院式的大堂和建筑后花园,这样的布置不仅增强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更加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韵味,山石、湖水、花草、树木和白墙灰瓦式的主题建筑相映成趣,东方式审美情怀和现代建筑的结合,使得香山饭店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卢浮宫:法国·巴黎(1989年)
令贝聿铭蜚声世界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设计,一开始曾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质疑贝氏采用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设计,会破坏这座古老建筑的风格,但直到后来,人们才惊喜地发现,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老卢浮宫墙面和巴黎的美丽天空,这间地下展厅也因此而更加明亮。
这个时候人们才真正领略到贝聿铭的独特用意,他认为,玻璃金字塔提供了一个拥有历史价值和比喻意义的象征性入口,连接现代与古代,这一精妙设计征服了全世界的游客。
法国当地时间17日,卢浮宫博物馆发布新闻公报,博物馆馆长让-吕克·马丁内斯以及博物馆团队对贝聿铭的去世表示深切的悲痛。
卢浮宫博物馆对贝聿铭及其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予以高度评价,称贝聿铭“赋予了卢浮宫一颗心和一个肺,帮助卢浮宫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博物馆”;贝聿铭是“具有漫长而丰富的职业生涯、并具有远见”的建筑设计师,他将博物馆进行了永恒的塑造,大胆地将古老的卢浮宫引入现代化。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于1989年3月落成,有效缓解了参观人流,合理利用了闲置空间,使得卢浮宫拥有重要的人流枢纽和浑然天成的花园及采光设施等。这就是卢浮宫的“心”和“肺”。
贝聿铭本人还建议对玻璃金字塔进行必要的翻新,相关工程已经完工,使得卢浮宫有能力接待更多游客。2018年卢浮宫博物馆参观人数突破千万人次。
卢浮宫博物馆还形容,贝聿铭是一位要求严格且令人信服的建筑设计师。在卢浮宫改造项目中,他能够在卢浮宫博物馆的团队中“激发出极大热情”,他的微笑正标志着这种热情的精神。
贝聿铭生平简介: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被媒体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他对故乡的记忆是鸡头米、腌笃鲜、红烧肉、也是狮子林、西花桥巷、还有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全力以赴”。
17岁,贝聿铭前往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38岁时,他建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此后一生,他将自己设计的建筑留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
1979年,由贝聿铭设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耗时15年最终建成。这座黑白分明、由纯粹几何形态构成的现代建筑轰动了美国建筑界,开启了“贝聿铭年”。
同年,在远离故国40多年后,贝聿铭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他向挚友陈从周分享从地形、建筑位置、庭园设想到树木保存的方方面面。竣工之时,有记者问陈从周:“对于香山饭店,你从建筑角度来说有什么看法?”陈从周回答:“雅洁明静,得清新之致。”
贝聿铭向世人展现他的建筑观:“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
但他也曾遭受质疑。1983年,法国卢浮宫翻修扩建,贝聿铭设计的新建金字塔形入口,遭到90%的法国人反对,连法国文化部长都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五年后,玻璃金字塔落成,贝聿铭被授予法国荣誉骑士勋章。他却只是回应:“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那对于他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他的儿子贝礼中在后来向媒体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可是,他非常自信,他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理解各种不同的争议。争议对他而言不是压力,而是说服他人的挑战,他有很强的说服他人的能力。”
贝聿铭在建筑上的这一行事原则,在后来回到卢浮宫的一场讲座,充分展现。“建筑师要坚持自己,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就再试一次。”
2002年,85岁高龄之时,贝聿铭回到故乡,“给自己一个了解老家的机会”,他设计建成自称“最疼爱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建造的四年间,他一共回到苏州五次。直到百岁之际,他还常常会问自己的弟子林兵:苏州怎么样?想再尝一尝儿时鸡头米的味道。
2006年10月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参加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
贝先生最后一次回国,应该是2012年来香港。那时候他在日本美秀美术馆边上做了一个小殿堂,应该说是他最后的作品。
最后一次来大陆是在2006年来苏州,当时做苏州博物馆。从2002年到2006年,苏州博物馆建造期间,他一共来了五次苏州。我当时代表贝氏事务所及贝聿铭先生担任苏州博物馆项目驻现场代表。
贝先生建造苏州博物馆并没有简单地想到建筑本身。他考虑的是建筑跟周边环境的融合,跟苏州历史的融合。同时,他也会想到未来的营运等问题。业主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