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都正在消失,因此需要保护起来,那么这次的打铜人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文化呢?是那种古老的沉闷的还是酷酷的呢?打铜人听名字就和打更人相近,但其实不是那样的!
非遗打铜人苏广伟
苏广伟,69岁,在恩宁路出生长大,是西关打铜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一直比较喜欢这些东西,在1998年的时候,更是决定在恩宁路143号开了一家铜器店,取名天程铜艺!
一块铜片,一把锤子,通过千锤百打和煅烧,诞生出茶壶、碗、汤匙、筷子等各种生活用品。但是过了这么久,许多人对这些东西也只是仅存一些好奇心,真正光顾的几乎没有,但因为热爱,一直坚守着,07年的时候因为要改造,因此许多人也许是怀旧也许仅仅只是好奇,探访的人也就渐渐的多了起来,街坊邻居也把自己家的铜具拿来让他修补!也有拿来是给他展示的!
也许是看到终于有人关注了,他儿子苏英敏接手,并提出建议,称要做品牌文化,带动整个打铜行业复兴,自己虽然不会打铜,但可以从宣传和销售下手。
传承单靠一把锤子的作用却是微不足道的。事实证明,这一次,苏英敏对了!短短时间内,苏英敏带着父亲从恩宁路143号转到138号,店铺从之前的4平方米做到40平方米。
2010年以后,恩宁路上的打铜逐渐形成规模,铜铺涌现,从金声电影院一直沿着恩宁路往多宝路方向走,周边铜器店最多的时候有十多间。“天程铜艺”的各种展会、活动、采访接踵而至。铜器,已逐渐多了一种潮流和收藏的玩味。
现在,恩宁路143号每天还会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铜声,那是苏广伟的弟弟苏少伟在打铜。每天在骑楼下剪铜片、反复敲打,免不了会受伤,正是这沧桑的双手赋予了这些铜器温度和生命。尽管这4平方米的店铺已更名为“伟兴铜器”,但不变的是手工铜匠的用心和实际。
2013年西关打铜工艺入选省级“非遗”,铜器市场开始慢慢恢复,打铜的人群也开始年轻化,希望不要只是一直兴起,再过几年文化传承消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了解这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