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餐厅又火了,但这次不是因为餐厅的东西好吃,也不是因为吃出了什么毛病,却是因为餐厅内服务人员的一件衣服引发的争议。原来,餐厅老板为了让餐厅气氛活跃一点,在服务员的衣服上印上了一个二维码,专门用来让顾客给小费的。正是因为这件衣服,引发了网友们以及顾客的强烈不满。
在很多国家,给小费是一种习俗。比如美国,餐厅服务生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小费。“小费文化”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东方人情社会里却一直未获大众理解。最近,安徽的李女士到南京旅游,在某餐厅就餐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件和小费相关的烦心事儿。
服务员穿二维码T恤变相要小费
这天,李女士跟朋友到南京某餐厅就餐,点好菜后,迟迟没有上菜,李女士想催菜时,却发现餐厅服务员身上穿着印有“只要开口催菜,支付宝先打五块”字样的T恤。李女士认为,这是餐厅在变相向顾客索要小费,行为令人反感。她当即拍下照片发到网上吐槽,并直言“这种行为完全可以告到工商局”。
本来要小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这家餐厅服务员的衣服上的印字写着:“只要开口催菜,支付宝先打五块。”扎样的字眼明显惹怒了顾客。很多网友也认为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妥:
服务员穿二维码T恤变相要小费
事情曝光后,对于餐厅及服务员的这种行为,消费者态度不一。不少网友认为,不管怎么说这都是餐厅想出的一种变相收取费用的方式,在没有“小费文化”的中国,这样的行为让人反感。也有一些网友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只要真的能让菜上得快一些,或者能提高服务质量,多花个五块给小费也不是什么大事。
服务员穿二维码T恤变相要小费
对此,店家无奈表示:“这只是餐厅想出来的一个创意,没想到顾客会当真。”原来,因为餐馆生意太好,来消费的又大多是年轻的熟客,所以店家就让服务员穿上这个T恤跟顾客开个玩笑,没想到会引起这样的误会。
“小费文化”能在西方国家盛行,并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是经过漫长的市场检验后出现的一种经济模式。中国的服务行业在不断发展,国内的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未来,通过小费来刺激和肯定服务意识或许也将成为趋势。但在收取小费的方式上,也应该是消费者在获得了良好的服务之后自愿付给,而非餐厅或服务员以某种理由强制收取。
小费文化
服务员穿二维码T恤变相要小费
是指服务行业中顾客感谢服务人员的一种报酬形式。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当时酒店的饭桌中间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把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译为小费。大概付总支出的5%至25%。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孟晓骏虽然拿到了美国签证,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到餐馆打杂,结果碰上了黑心老板娘,居然连小费都被盘剥。一个好心的老太太往他手里塞了20美元道:“你还年轻,你一定不会在这里。至于她,将永远留在这里。”
这个桥段据说来自导演陈可辛的真实经历,不过黑心老板娘这么做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麻烦。美国Dovetail等多家著名餐厅曾被服务员起诉,称餐厅没有遵守有关小费的法规。餐厅受到的指控包括:与无资格分享小费的工作人员分享小费;让收到小费的员工做太多所谓的附属工作,比如在空闲时叠餐巾等。此类诉讼中有一桩案子甚至花了超过500万美元才和解。
服务员穿二维码T恤变相要小费
如果说给理发师小费可以避免下次理发时被削掉耳朵,那么给出租车司机小费又有什么意义?你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他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给小费是愚蠢的行为,比如凯恩斯就曾拒绝给一个擦鞋匠小费,还说“不想加入货币贬值的一方”。他们认为小费是白白扔钱,比如侍应生市场的竞争性很强,如果顾客给侍应生很多小费,那么雇主就会降低他们的报酬,因此整体上来说侍应生的收入不会提高,而餐馆主的利润则会增加。
在美国,小费是服务人员收入的重要部分,客人支付小费也成为根深蒂固的礼仪传统。然而每个国家的小费文化却大不一样。如果你去瑞典等北欧国家旅行,你会发现在那里对小费并不看重,几乎很少需要支付小费。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没有小费的传统。
经济学家爱德华多·波特解释说:所有这一切差异都可以追溯到一种价格—劳动力价格。与其他行业相比,美国的服务业靠的是价格低廉的工人,这在瑞典等国是找不到的。
服务员穿二维码T恤变相要小费
而劳动力价格差异则来自历史传统。欧洲人坚信运气的偶然性决定了人生命运,普遍不相信“有钱人的财富是他们应得的”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世界是不平等的,因而倾向于高税率,用制度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这种观念来自漫长的封建王朝中,君王和贵族对平民的任意盘剥,在那个时代幸福和成功和个人的努力无关,只取决于家庭出身。
而美国人则不同,他们的历史是全新的,他们的文化相信努力工作和敢于冒险,鼓励人们沿着经济阶梯往上爬,而自己要对自己的贫穷负责,所以美国人能接受收入的悬殊,也正是这种悬殊,使得低收入行业者不得不依靠小费来补贴。
给小费是服务行业中通行的对服务人员的酬谢方式。小费也叫小帐,相传在公元18世纪的伦敦餐馆里,餐桌上常放着一只碗,碗上写着“保证迅速服务”。客人只要将小额钞票或硬币投入碗里,便能享受侍应生提供的优质快速服务,有人认为这是小费“制度”的起源。
其实中国古代早已有给“赏钱”的习惯,赏赐对象有店小二、奴仆、书童、小厮、跟脚等。中世纪末,德国的酒店主通常都要向客人索取小费,时称(给侍者的)“饮酒钱”,因在酒店里当帮工的女眷和伙计是不拿报酬的,以小费充作薪水。
服务员穿二维码T恤变相要小费
后来,小费的给予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公职人员也能收到叮当作响的钱币。19世纪末,有钱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以小费的名义向有影响的人物和新闻界人士行贿。约100年前,西方出现过一次反小费浪潮,当时的反小费协会认为给小费是一种不良风气,号召人们加以抵制,开始效果甚微,原因是很多侍者以小费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餐、旅馆开始实行“10%服务费”制度,将价格提高10%作为服务人员的固定工资。收入尽管已有保障,然而新规定还是难以战胜老习惯,对服务上乘者,顾客依旧甘心解囊,给小费的风气始终没有根绝。
如果过去是根据服务招待人员的态度、服务质量好坏给小费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收小费已成为一种规定。在世界各地,饭店里的侍者可算是拿小费数最多的行业。在欧洲,所有的饭店在算帐时都要收10~15%的“服务费”(即小费)。收小费方式各地不一样,有的让顾客自己在帐单上写上服务费的百分比数目(一般为10—15%),然后侍者凭顾客在帐单上的签字,从收款处取出钱作为服务费。
服务员穿二维码T恤变相要小费
目前更多饭店、餐厅采取直接在帐单上列明加收10~15%的服务费,这笔外快是饭店工作人员平分的,其中也包括那些不直接同顾客打交道的人在内。顾客除了必须交纳包括帐单内的服务费外,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等,还要多少给侍者一些零钱(约5%),因为15%左右的服务费也许不能落到招待人员的手中。
在饭店里演出的歌手、拉小提琴或弹吉他的乐师,一般都不是饭店里的雇员,他们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在某些情况下,为获准让他们演出和收小费,他们还得付钱给饭店)。给不给他们小费完全出于自愿。如果你没有点唱或点奏,就不用破费。很多饭店里的厕所都由专人看管。
给小费现如今在欧洲等国家非常普遍,但是在我国则迟迟不能盛行,给小费是顾客对服务者水平的满意程度。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希望能够让小费文化在中国进行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