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是在二战时期日军为了解决战争中男人的生理需求而向战国掳来一些女性解决性生活,在战争年代,最多的时候一个慰安妇一天要服侍300个军人。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慰安妇所遭受的苦难无以言表。为了让人永远记住这段屈辱,导演依据幸存慰安妇的口述拍成了一部值得永久记录的电影——《二十二》。
划重点:
1.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至少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影片《二十二》记录了中国内地仅剩的22位“慰安妇”幸存者的晚年生活。
《二十二》记录慰安妇最后影像
2.在电影上映时,片中出现的22位老人已有14位离世,目前仍在世者不过8人。其中,黄有良老人于影片上映前两日去世。
3.面对镜头,很多老人不愿回忆过去。相比展示伤痛、留作史料,影片《二十二》克制地截取镜头,充分展示了一个历史后来人,对“慰安妇”幸存者的保护与尊重。
《二十二》记录慰安妇最后影像
4.《二十二》导演郭柯表示,影片票房收益部分除去还债,将捐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就在纪录片《二十二》上映的前两天,片中的女主角之一黄有良老人去世了。
这部纪录片中共有22名女主角,平均年龄超过90岁。开拍过程中,已有一人去世。如今到了上映的时候,22个名字里,其中14个都加上了黑框。
《二十二》记录慰安妇最后影像
女主角们来自黑龙江、山西、湖北、广西、海南五省。但不管在哪里,她们的生活看起来都如此相似:太阳出来,她们起床,吃饭,靠着墙根晒太阳。偶尔用浓重的乡音闲聊,更多时间则是沉默。太阳下山,她们端着椅子回屋,吃饭,睡觉……日复一日。
平凡到,和我们自家奶奶的生活,不会有两样。
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女主角们都背负着身心伤痛,剧烈到有的人终其一生无法直面。在我们看来乏善可陈的无聊日子,是她们用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才活下来、过下去的。
《二十二》记录慰安妇最后影像
抗战期间,有20万中国妇女成为日军“慰安妇”制度下的受害者。1990年代,陆续有百余受害者站出来,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要求道歉与赔偿。
但再强烈的生存欲望,再执着的“要个说法”,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敌不过时间。2012年,青年导演郭柯开始关注“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并为韦绍兰拍摄第一部纪录短片时,国内“慰安妇”幸存者尚有32人,他因此把片名定为《三十二》——韦绍兰是其中一个,也是每一个。
但在2014年他决定将所有幸存者的故事都搬上银幕时,由于一些老人的离世,片名已经由《三十二》变为了《二十二》。影片选择在今年8月14日“国际慰安妇纪念日”上映,而此时,在世者不过8人。
《二十二》记录慰安妇最后影像
郭柯明白“也许5年后,这个数字就是0了”。对于拍摄这部中国最后的“慰安妇”生存状态的影片,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多年以后回头看时,让自己不会后悔、不会遗憾”的事。
第一次接触这个题材是在2012年,他看到了媒体对韦绍兰老人的报道——这位1920年出生的老人有一个在“慰安所”怀上的混血儿子,是目前国内已知的唯一一例。他本能地判断出这是一个好题材,年底就动身奔赴广西,拍摄了韦绍兰和她混血儿子的故事。
《二十二》记录慰安妇最后影像
影片拍完,郭柯在临走前给韦绍兰老人留了500块钱。第二天,老人给他们摄制组的4个人一人发了一个红包,每个里面都装了100块:“快过年了,给你妈妈买点糖果吃。”
郭柯当场就哭了。不仅仅是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老人每个月就靠30元的低保为生,更是因为在自己亲奶奶去世16年之后,他又再一次收到了奶奶给的红包。这个红包至今藏在他的钱包里。
《二十二》记录慰安妇最后影像
或许,正是这份内心的感动坚定了他拍摄《二十二》的决心。
什么是慰安妇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的随军性奴隶,中韩历史学者认为主要是通过诱骗和强迫。大部分慰安妇来自中国、朝鲜半岛、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妇又被称为女子挺身队。1996年联合国曾就日军慰安妇问题出台报告,将慰安妇制度认定为性奴隶制度。
《二十二》记录慰安妇最后影像
2012年12月6日,中国历史学者在举行的《南京大屠杀全史》出版发布会上提出,应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强征的中国、朝鲜等国的“慰安妇”改称为“性奴隶”。
2015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慰安妇问题向韩国道歉。 2016年5月31日,来自中国、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再次发起“慰安妇”资料申请“世界记忆名录”遗产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