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登高》是杜甫在大历二年秋于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诗歌,前面四句主要描绘景象,讲述了诗人在登高时的所见所闻,与秋季的景象环环相扣,展现了诗人身处江边上所见的空旷寂静景象。诗歌的首联写的是近距离的局部景观,颔联描绘的则是整体的大全景。
杜甫 登高
诗歌的后四句主要用以抒情,讲述了诗人在登高时心中的所感、所惑,围绕着自己的身世与境遇,表达了贫穷凄惨、老年体弱以及在外流离的哀伤之情。颈联以自己的身世,将前四句写景中所包含的象征、喻示之意揭露出来,到了尾联再做强调和论述,以自己忧愁不堪、病困潦倒的形象来收尾。此诗语言简练精干,全篇运用对偶,其中第一二句更有句中对,充分展现了杜甫晚年对于诗文韵律把握得得心应手。
杜甫再创作此诗时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56岁老人,当时他的生活境遇十分窘迫。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有四年之久了,但是地方割据势力又再次兴起,国家领土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告别成都草堂,乘船南下,又逢久病缠身,行动极其不方便,生活甚是艰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天,他孤身一人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心中百感交集。他眼中看到的景象,在心中激荡起涟漪,大有感触。萧条的秋色勾起了他对身世悲凉的感慨,陷入老病无所依的忧愁中。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画像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由杜甫作于广德元年春天,那一年正月里作为安史之乱领导人之一的史朝义自尽,其下属将其斩首献于朝廷,杜甫听闻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忍不住狂喜得手舞足蹈,于是这首七言诗歌便脱口而成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全诗一共八句,诗的开头写的是杜甫初次听闻这个喜讯时的惊喜,而下半部分描写了他自己手舞足蹈的表现,准备整理行囊返回家乡,尽显归乡心切的喜悦心情。整篇诗文语意奔放,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诗人的欣喜,痛快淋漓地表达了杜甫心情无限好的状态,更被认作是杜甫生平中的“第一快诗”。诗的后面六句全是对偶,却清晰明了得如同讲白话一般,自有水到渠成的妙意。
诗歌的大意是杜甫突然收到由四川传来的好消息,唐朝的军队已经将冀北地区收复。诗人听闻这个消息,忍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回头看看妻子与孩子发现他们身上哪里还有半点愁思,于是自己胡乱地翻起书卷随意看了起来,举家欣喜至极。他想要在白日里喝上几杯酒纵情高歌,趁着这个美好的春色与之互相结伴马上就整理包袱返回家乡去。诗人的心魂早已高飞远扬,翻山越岭穿过巴峡、巫峡,到了襄阳又直奔洛阳了!
这是杜甫的诗作中少有的喜气洋洋的诗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激动之情,受到后代评论家们的极度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