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析说,《外》剧能够长盛不衰,原因其一,便是使用方言。《外》剧以广东话为主,但来自不同地方的角色使用不同的方言,让该剧“南腔北调”,语言特点 明显。其次,《外》剧是一部搞笑轻喜剧,符合观众回家后放松娱乐的心态。再次,剧中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甚至 有些粗俗,但他们心地善良,更加真实地体现草根的生活。最后,则是“大家庭”的概念。有句俗语“家和万事兴”,在这部剧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
中国最长电视剧3100集
他回忆说,2003年春节时,他到珠江边进行拍摄,演员需要临时更换服装和补妆,不得已敲开了附近人的家门。开门的是一个91岁的老人。
他发现,在老人家里日历旁边,放着一张塑封的《外》剧剧组照,“那应是摆放全家福照片的位置”。经过了解,他才得知,老人的老伴几年前已经去世,子女不 在身边,老人独居,每次都会看《外》剧,剧里的各个角色就是老人心里“家”的形象。所以,老人就把报纸上《外》剧的剧照剪了下来,裱起来当作了自己的“全 家福”。
“一个400平方米影棚,两个300平方米影棚,一个200平方米的影棚,这四个影棚都是用来拍《外》剧搭建起的影棚。”陆晓光介绍说,这些影棚空间被充分地利用起来,有时候从对面拍是一个“房间”,从这边拍又成了另外一个“房间”。
中国最长电视剧3100集
至于剪辑,则是在摄像机拍摄的同时,剪辑人员可以在编辑器上看到,直接告诉导演哪个镜头可能需要再拍摄,或者灯光不够需要打光等。
“这就像是一个‘流水线’工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部分,组成在一起,就成了《外》剧的每集。”陆晓光说,这种“流水线”的制作最初是拍摄《万花筒》到香港“取经”时学习的。
“那边就是观众想看什么,就制作成什么,完全按照观众的‘口味’。”而在《万花筒》和《外》剧中,人物角色可以有小瑕疵,但绝不能是“问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