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银川西边正在修建一座小型军用机场,施工单位挖出了一些破碎陶片,陶片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陶片里夹杂了一些上面刻有奇怪方块文字的方砖破片。这些文字乍看之下像是中文,却没有人看得懂。于是施工单位紧急通知宁夏博物馆,在赶到现场的考古专家细心挖堀之下,一座古老的墓室重见天日。考古人员随即在这片银川市西边大约30公里的沙漠上扩大搜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的高大黄土堆。每个较大的黄土堆周围都环绕着方形的城墙等建筑。不久之后,他们终于肯定,这些雄伟的黄土堆正是西夏王家陵墓;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地区里,一共发现了九座王陵,253座陪葬墓;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千年之前,悠悠历史长河之中骤然消失的西夏文明,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然而从此以后,西夏王陵的面孔一直是若隐若现,迷雾重重!由于文献缺载,陵区每座王陵的主人是谁,至今难以确定。几年前,西夏王陵精确的坐标绘图在专家们的手中完成。有人惊讶地发现,九座帝王墓的组成正是一个北斗星的图案,而它的陪葬墓也都是按各种星象的布局来设计的!究竟在一座座王陵之下,都隐藏了哪些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呢?
按照中国传统的南北中线为轴,左右对称的排列形式,西夏王陵的平面总体呈纵向长方形布局,主要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这也显示党项民族在中国建筑史无前列的创造和突破。坚固实用这也就是王陵主体依旧巍然耸立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西夏王陵主在为自己修建陵墓的时候,选贺兰山作为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贺兰山可以阻挡部分西北风的侵入,这也正是与国文化常常讲“天时、地利”的含义如出一辙。可最让人见怪的王陵和附属建筑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失去附属建筑的依靠配衬,王陵依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呢?这些都给后代人留下不小的悬念。
生活在贺兰山麓的党项民族以原始部落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而且西夏王陵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为什么唯独这王陵寸草不生呢?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没有草籽驻留生根的缝隙,在其坚硬且光滑的表面,没有草籽生存的条件,可是泥土能比石头坚硬吗?众所周知,石头稍微有裂缝,落下草籽,便可长出草来。
陵墓的夯土也不可能一点缝隙没有。也有考古学家提出一种论点,可能当年建筑陵墓时,通过熏蒸泥土除去草籽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又一个令人懊恼的问题油然而生,熏蒸的作用真能持续近千年,即使真是这样,陵墓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泥土,这些浮土不是经过熏蒸的,草籽难道不能在此生根发芽吗?
站在苍凉的贺兰山麓,远望西夏王陵的身影,成群乌鸦和麻雀时不时落在光秃秃的石头和枯树枝上,却从不见有鸟兽在王陵上歇脚。在人烟稀疏的西北地区,鸟兽在人烟稀少的在此聚集较多,尤其是鸦雀遍地都是。乌鸦可以肆无忌惮地落在牛羊背上,麻雀更是集群在一棵枯树密密麻麻,可是为什么鸦雀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说光秃的王陵没有鸦雀可以觅食的草籽,可是光秃秃的石头和虬枝也不见得会有许多食物。那为什么鸦雀总是把石头和树枝作为“集散地”,而从不在王陵上造次。莫非鸦雀也知道封建帝王的权威不容冒犯?这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在中国陵墓文化中,一般王陵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帝王辈分由南向北排列,西夏王陵也不例外。但是西夏王陵的布局特别怪异,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体现着一种事先设计好的规划。从高空俯视九座王陵的分布,好像与北斗七星图相似。但是单独看八座王陵的分布,又与八卦图形相近似。有学者猜测,可能是根据风水文化来定位安排的,于是疑问由此而发,西夏王国最早到最晚共经历九代,时间相差近200年,事先谁又能预测到西夏王国会传9代王位?再说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分支,在其文化渊源里,并没有一些明显的实际例子证明,西夏王国有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的的特征。不管是考古专家还是历史学者,都难以解释王陵的格局呈八卦图形的缘由。
陈列在博物馆的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和石雕人物像,依旧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收藏的西夏碑文、佛经、佛画和瓷器依然清晰明辨,给人惊叹;特别是188公斤的鎏金铜牛,更是西夏文物瑰宝。西夏王朝给后人留下的谜底,几乎无法从《党项传》和《西夏传》等一些典籍资料中获得一点蛛丝马迹。人们只能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埋藏的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上勘寻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不过陈列在西夏博物馆的一些珍贵文物,依稀折射出这个昔日王朝帝国的灿烂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