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称,长江鲥鱼与刀鱼、河豚合称“长江三鲜”,味道鲜美,但是近30年不见踪迹,专家称鲥鱼已经功能性消失。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30日报道,长江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然而近30年却一直不见其踪迹。日前,大陆记者花费近1个月的时间,沿长江而上,在该种鱼类曾经出没的江西、湖北和湖南等地寻找长江鲥鱼的踪影。然而,辗转多地,耗费多时,记者除了在博物馆中看到了鲥鱼的标本,再无所获,长江鲥鱼仿佛成为神话。
报道说,鲥鱼作为洄游性鱼类,每年4到5月份都会准时地按照固定的路线从海里洄游到江中产卵。在中国,鲥鱼大部分是从东海洄游到长江产卵。每年端午节前后是长江鲥鱼产卵并且成熟的时节,因其味道鲜美,人们亦有在此刻食用长江鲥鱼的习惯。
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以及长江鲥鱼产卵路线受到修建大坝的影响,产量急速下降,已经30年不曾出现踪影。
鉴于这样情况,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说道,虽然长江鲥鱼已经失去踪迹近30年,但是按照学术界的规律,目前只是算“功能性消失”,如果再过20年还是不见踪影就可以判断长江鲥鱼已经绝迹。不过,在余下的20年间,如果保护措施适当,长江鲥鱼还是有可能重新出现。为了恢复长江鲥鱼,目前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成立,希望对恢复长江鲥鱼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报道说,长江鲥鱼消失的原因有三:一是过度捕捞,二是产卵环境遭到破坏,三是人工繁殖未能起效。
原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专门从事过鲥鱼繁殖研究的邱顺林告诉记者:“按照长江鲥鱼生长规律,鲥鱼种群达到一定数量,且母鱼与公鱼比例为1:2或1:3时,繁殖数量和质量才为最佳。当鲥鱼群体少于1000条后,繁殖能力会非常差。在1982年,他观测就发现长江鲥鱼的数量急剧下降,母鱼与公鱼的比例为1 :5、1:6,甚至达到1:7,这意味着鲥鱼的繁殖能力也大大降低了。”
此外,长江鲥鱼在洄游时候要经历层层的“截杀”和众多的渔网,最终成功洄游的数量少之又少,长江鲥鱼后来的消失也在意料之中了。
其次,由于长江上游大量修建大坝和发电站,切断了长江鲥鱼的洄游通道,让它们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生产环境,后代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就如,长江上游的万安电站建成后,长江水被截留,不仅改变了湍急的水流,而且水温也下降了10摄氏度,长江鲥鱼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下繁育。而且,对于长江鲥鱼这种“固执”的鱼类而言,洄游路线是固定的,无法洄游到长江也让它们没有办法繁衍下去。
最后,人工繁育未能成功也是长江鲥鱼消失的原因。人工繁育的长江鲥鱼无法适应野外的环境,死亡率很高。加上,现在人工繁殖上还面临无法找到成年长江鲥鱼来繁育的问题。
报道说,为了恢复长江鲥鱼,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专家给出了下面两个建议:一是水坝上修建水道,二是延长休渔期。专家认为,修建水道可以为长江鲥鱼洄游提供可能,让它们顺利回到出生地,从而成功成产。第二就是延长休渔期至10年。由于过度的捕捞,长江鲥鱼的数量才会失衡,才会出现功能性的消失,因此只有让长江鲥鱼得到适当的修养,数量才会上升,种群才会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