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释认为,“丑陋的天才”之所以在中外历史长河中给人留下“不胜枚举”的印象,是因为“反常”,所以印象深刻,但并非数量上的大多数。
支持这种理论的人将那群好莱坞的名校高材生作为典型:比如娜塔丽·波特曼,“主演《星球大战》、《这个杀手不太冷》,以4.0的学分积点完成高中学业,在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在希伯来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习,能流利地说希伯来语、法语”;辛迪·克劳馥,“超模,以4.0的学分积点高中毕业,获得全额奖学金就读西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凯特·贝金赛尔,“主演《范海辛》、《珍珠港》,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学习了三年的法国和俄罗斯文学。青少年时期,两次因短篇小说和诗歌获得全英文学大奖”;海蒂·拉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貌美如花的电影明星,也是扩频通信技术的联合专利第一申请人,该理念后来被应用于Wifi无线网络”。
他们的事迹被一再传扬。“这不是一个关于恰巧漂亮的怪才的列表。”学界的一种声音认为,“聪明人通常很丑”的说法已过时。
美智为伍,基因不断优化结合的结果?
父亲之所以在相貌遗传方面贡献大,可能是人类“自保”本能的一种体现,因为谁是母亲毫无疑问,而谁是父亲却没有这么肯定,所以必须像父亲,这样对婴儿有利,也可以鼓励父亲投入更多的爱。
若如金泽所言,长相美丑与智商高低间有正相关性,下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
目前,学界有许多种解释。比如,一些遗传因素既决定了美丽,又决定了聪慧。剑桥大学社会学一名博士给记者的回复是:“社会同型交配”(social homogamy)。在学界,这是一种认可度较高的解释,即聪慧的基因与美丽的基因的不断结合。也就是说,智力较高的男士通常处于社会阶层的上层,或曰“成功男士”,他们通常会娶美丽的女子,其后代刚好兼得智慧与美貌——这与萧伯纳那句刻薄的名言“愚人总会发现更愚的人来钦佩他”完全不同。
这种观点,得到进化心理学领域的支持,而来自生物学界的声音进一步剖析认为,母亲对智力的贡献大,父亲对相貌的贡献大。持此观点者提出的理由是,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此外,女性有2个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男性只有1个(来自母亲),所以妈妈的智力在男孩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父亲之所以在相貌遗传贡献大,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坦菲德解释说,这可能是人类“自保”本能的一种体现,因为谁是母亲毫无疑问,而谁是父亲却没有这么肯定,所以必须像父亲,这样对婴儿有利,也可以鼓励父亲投入更多的爱。
“男生的染色体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都来自母亲的遗传;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母各有一半影响。又因为女生的智商受父母同时影响,所以会出现中和效应,女生智商的分布会呈现自然分布,即中间最多,两极较少。男生只受一方影响,智商分布会偏向在两端。也就是说男生天才比较多,蠢才里也是男生特别多……”请注意,学界对此说法依然有较大争议,但这似乎并不妨碍民间对这类“优质宝宝生育经验”的传播热情。
“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民间的说法并不靠谱。但目前确实有观点认为母亲对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些——基因在完成遗传信息转录编码的过程中,有9个多月处于母体中。但母体环境如何影响或改变这个遗传过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大儒教授告诉记者。
实际上,相关研究正是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表观遗传学。简单说,遗传过程中DNA转录为RNA,RNA翻译蛋白质,蛋白质被一个个编码,这个过程最终造就了携带父母遗传因子,同时具有个体差异的人。起初,具有编码功能的基因受到学界追捧。科学家认为这是遗传之谜的“源泉”。但随着研究深入,科研人员发现,那些不具有编码功能的“非编码基因”也对遗传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无法编码,但可能会去修饰,结果,结局都变了。
“妈妈传给小孩的基因没有变,但是DNA在遗传过程中被修饰过了,说得形象些,它可能穿了衣服、涂了指甲,结果功能就改变了,这是对表观遗传学的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在母体中,母亲子宫为胎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会如何作用于修饰过程?尚无定论。”一名生物学博士如此解释。
还有一种谨慎的观点认为,孩子是同时从父母那里继承各种身体要素的遗传因子,因此从妈妈或爸爸那里所获得的遗传因子的影响力是相同的。所谓的“美智为伍”,社会学意义相比生物学或许更大,即孩子接触到的外部环境会对相貌和智力发育产生影响。比如,漂亮小孩通常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周围人更多的关注,接受更用心的教育,才智也就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和培养。
“但如同人们对星座、血型的研究,这里还有很多偶然因素!”遗传学家们一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