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独立报》网站6月23日报道,太阳活动迅速减少增强了在下一个50年内世界经历“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可能性。据信,太阳活动极小期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出现所谓“小冰期”的部分原因。
然而,一项研究发现,与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的气温上升的预期相比,太阳活动周期自然而长期的起伏所导致的全球平均气温下降预期可谓小巫见大巫。
报道称,最后一次太阳活动极小期发生在大约1645年至1715年间,其特点是,太阳黑子11年周期实际上消失,同时,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略有下降但造成重大影响。
根据对过去9300年中受太阳辐射影响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计算表明,在过去数十年中,太阳处于活动极大期,但目前太阳活动正在迅速减少,在本世纪末进入极小期的可能性增加。
英国雷丁大学太阳物理学家迈克·洛克伍德教授说:“目前的发展轨迹是,未来50年内可能出现极小期,但总的可能性约为20%。然而,在未来100年内(出现极小期的)可能性上升至约50%。”
洛克伍德教授说:“我们在下一个50年内进入另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可能性很大,尽管这对全球平均气温影响不大,但可能导致欧洲人遭遇较为极端的严冬。”
在位于埃克塞特的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通过计算机模型进行的一项研究计算得出,即将到来的太阳活动极小期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约0.1摄氏度。与之相比,如果温室气体工业排放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由此导致的全球变暖将使温度上升数摄氏度。
英国气象局的研究人员、上述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莎拉·伊尼森博士说,然而,太阳活动极小期对北欧和北美等地区的影响可能要大得多,平均气温可能下降0.4至0.8摄氏度。
伊尼森说:“这项研究表明,太阳并不能挽救我们于全球变暖之中,但可能带来地区性影响。在就适应未来数十年的气候变化进行决策时,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她说:“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地区性影响可能要大于全球影响,但仍远远不足以压倒预期中由于人为变化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