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区域性正式服务,由16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北斗系统将服务包括我国及周边地区在内的亚太大部分地区。这意味着,中国人终于可以用上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了。
据了解,“北斗”性能不逊于美国GPS系统,还拥有位置报告、短报文服务等多项“独门绝技”。27日,本报记者驾车在北京城区道路上试用北斗车载导航测试机,亲身体验到了“北斗”的准确与便捷。
性能与GPS相当
北斗具有独特短报文服务
“到目前为止,北斗系统在中国和周边地区已经可以独立提供卫星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总体性能与美国GPS基本相当。” 12月27日上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
冉承其宣布,从即日起,北斗系统在继续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基础上,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这是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的一个里程碑。
2012年北斗系统完成了4箭6星的发射,北斗系统区域组网完成后,与2011年12月27日提供试运行服务时的性能相比,服务性能大幅提升。覆盖区域由原有的东经84度—160度扩展到现在的东经55度—180度,系统定位精度由去年的平面25米、高程30米到现在的平面10米、高程10米,测速精度由0.4米/秒提高到0.2米/秒。
同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等系统兼容共用。对用户来讲,由于北斗系统的加入将享受到更优质的卫星导航服务和更好的体验。
而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等系统相比,除了能够提供其他系统所具备的无源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外,“北斗”还继续保留了试验系统所具有的位置报告、短报文服务。
冉承其解释说,这意味着,一般的卫星导航用户只会知道自己在哪个地方,但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让别人知道你在哪儿,还可以知道别人在哪个地方,这是北斗有别于其他系统的重要特色。
应用前景广阔
用的人越多越便宜
“卫星导航应用,业内有一句俗话:只受想象力的限制,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冉承其说。
建设“北斗”,是为了应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与互联网、移动通信并称为世界三大信息技术产业。据最新行业统计,2012年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已超过1200亿元。
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北斗就已持续应用到各行各业和大众消费领域。提供无源导航定位服务后,北斗越来越像GPS系统一样,应用到更多、更普通的生活领域。
冉承其说,去年以来,国内有一大批企业已开发和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芯片模块和终端,带有北斗卫星导航功能的卫星导航仪已经开始向社会投放进行试用。应用北斗系统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已经在全国9个省市、10万辆车上安装。广州市1万多辆公务车上安装了北斗系统,用技术手段加强了对公务车辆的管理。
北斗产业应用的前景被广为看好,但要解决“天地对接”的问题。北斗产业刚刚起步,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如GPS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地面应用还相当薄弱,用户数量相对GPS而言较少。“性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最大的差距是在价格上,这需要动员全社会应用,让北斗芯片价格尽快降下来,同时尽快提高性能。”冉承其说。
花费比其他卫星导航略低
北斗投入经费数百亿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也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构成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应用领域最广泛的天基系统。”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主任杨宝峰形容说。
北斗系统的建设经费投入由我国政府重大专项支持。冉承其说,到目前为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验系统的建设和北斗系统现在达到提供区域服务能力的建设,总经费约几百亿元,与其他卫星导航相比还要略低一点。
杨宝峰介绍说,为保证北斗系统的高精度、高可靠、高稳定运行要求,在星座设计上进行了在轨组网运行的冗余配置,确保个别卫星在轨故障或进行在轨技术维护不会影响系统的服务性能。未来,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卫星寿命情况,将不断地调整、增加和补充发射卫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导航工程办公室主任吴东介绍说,研制北斗导航卫星和相应运载火箭型号的队伍,平均队伍只有34岁。
根据规划,2013年北斗导航卫星没有发射任务,2014年开始后续组网的卫星发射。为此,卫星的研制生产和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