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男人娱乐 >

金像奖落幕《桃姐》成为最后赢家

来源:网络2012-04-25 17:45作者:林夕慕雨

  充满情怀的本届金像,究竟是港片的复苏还是回魂,需待日后来评判。

  其实,桃姐的幸福来自于偶然――她的大少爷梁少(刘德华饰)还算是个有良心的人,或者话又说回来,桃姐的善终源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之前许多港人因害怕共产主义,忙不迭地把家人和财产办到国外,桃姐(叶德娴饰)的东家全家只留下一屋一人,其他的都跑路了。

  电影里有一段说,梁少的家庭决定将他们在香港的那栋老房子留给桃姐养老,不过那时已离桃姐最后的日子很近了。

  本来是两个阶级的殖民地主仆,终于因这样的社会政治错动而渐渐渐变成了香港特区里的平等公民,说白了,其实100个香港富人家仆里能有一个桃姐的好命已然不错。

  前年,一辆载有香港游客的巴士在菲律宾被劫,造成严重的港人死伤,那似是一次“菲佣”对“港主”的仇杀(菲佣这个贱称正来自于英殖民时代的香港),与《桃姐》里陈述的世俗而又空灵的煽情故事正好呈反比――它们哪一个更有香港社会普遍意义,看客们会各有各看法。

  不过,毕竟电影是单体的、个性的,所以,整个香港社会都该感谢《桃姐》这部电影,感谢这个发生在某个电影人家庭里的原型故事,说实话它确实大大美化了香港,无论是英殖民时代的还是回归祖国这十几年。

  在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这部正面意淫阶级调和的《桃姐》拿走了其中四五个最重要的奖项,无论是投资人、男主演刘德华,还是女主演叶德娴,或者导演许鞍华,他们的脸上都熠熠生辉,但我依然在他们灿烂的笑容里觉出酸楚,其实剧中的桃姐,虽然遇上了一个通情达理的少爷,最后得到了一个不错的送终,但终其一生,她做着梁家的仆人,没有文化、没有自由,也没有爱情,更没有经济基础,它展示了被美化的香港资本主义社会和自由民主政治的另一面,对这样的贱卑人群来说,主人们只要在他们将死时给他们安排个体面的结局就心满意足了――我怎么不相信所有的仆人都有一颗桃姐的心呢?

  所以,爱看《桃姐》的港人当然是无法真正理解表现反抗殖民侵略的《赛德克·巴莱》(获最佳两岸华语电影提名)和隐喻中国阶级革命的《让子弹飞》(获最佳电影等多项提名)的,前者在台湾拿下10亿元新台币的票房,后者更是在两岸三地拿下7亿人民币的票房,而2011年香港电影的总票房才不过十几亿港币――当然以700万香港人来换算,这样的成绩已然不错。

  但温情八成、煽情十成的《桃姐》在本届金像奖上的大收,仍证明香港电影只能是浅白的现代城市文化的载体,而对任何稍微有些深刻内涵的历史和政治题材一律排斥和不睬,其实也是不懂得,在我看来,无论是《赛德克·巴莱》还是《让子弹飞》,它们的文化价值上的一个小脚趾头都是《桃姐》比不起的;与许鞍华不同,黄金一代的香港电影导演和演员们现在个个都一头扎在破烂商业电影里拔不出来,这才给了许鞍华这样的文艺导演以充分表现的机会,你再看看那些手执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奖资格的电影人们,他们口头上尊重着电影的艺术规律,但再去看看他们现在拍出的电影,有几部还能对得起电影这两个字?

  大陆电影和大陆电影人,越来越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边缘人和陪衬者,香港金像奖需要大陆电影人的关注,但又似乎在刻意排斥着大陆电影的影响力;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在本届金像奖舞台上打情骂俏的一众香港电影男女,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幕后人员,平均年龄都应该在45或50岁以上,这群中老年电影人更钟情于一部老年电影,我想也是理所当然的。

  2011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给了一群老年人主演的《打擂台》,2012年又给了两位老年人主演的《桃姐》,虽然香港金像奖从设立到现在已30多年,但刘德华、成龙、徐克、梁家辉、洪金宝、曾志伟这些人可以从年轻玩到年老,一样陪着它30年,这是他们青春不老还是香港电影确实后继乏人,也可以各有各解释。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